近年来,我国
他汀类药物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对抗CVD的“明星药物”。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约有1.726亿人使用调脂药物,其中他汀类用药人数高达1.458亿,帮助大量患者降低
疑问一:他汀类药物地位有变?
真相:他汀仍是降脂药物基石。
尽管近年来PCSK9抑制剂等新型降脂药相继问世,为临床血脂管理提供了更多选择;然而,这些新型药物的临床研究多基于他汀治疗基础上开展的联合用药探索,研究设计本身就印证了他汀在血脂管理中的核心地位从未动摇。
从机制层面看,他汀类药物可以从“来源和去路”两个途径发挥降脂作用。人体约3/4的胆固醇都是内源合成的,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限速酶从源头抑制肝脏内胆固醇合成,稳坐降脂治疗最主要的机制通路,把控人体降脂“主战场”;同时,其还可间接增加LDLR“数量”,加速血液胆固醇的摄取和代谢,进一步促进LDL-C的清除,在“分战场”发挥降脂作用,实现“
从循证医学角度看,他汀类药物历经30余年的循证历程,其在CV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安全性和获益证据最为充分,是当前其他降脂药物仍无法超越的。
疑问二:LDL-C不高的
真相:无论LDL-C水平如何,冠心病患者都应长期使用他汀以稳定斑块、降低事件风险。
即使冠心病患者的LDL-C处于正常范围,其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除有效降低LDL-C外,还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炎症、降低氧化应激以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途径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进而促进斑块稳定,减少血栓形成,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5-7。值得注意的是,在他汀类药物中,
因此,无论冠心病患者的LDL-C水平如何,长期规范使用他汀类药物均能显著延缓疾病进展、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为患者带来持续心血管获益。
疑问三:听说他汀有副作用,是不是应先尝试其他药物?
真相:他汀类药物治疗获益大于风险,阿托伐他汀安全性获广泛验证。
与他汀类药物带来的心血管获益相比,其引发的不良事件风险微乎其微。一项近期发表的回顾性研究系统评估了1992年至2023年间他汀类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重点关注肝脏(涉及2895项研究,n=163,810)和肌肉(涉及2888项研究,n=161,714)相关结局。分析结果显示,在随机效应模型下,他汀类药物的肌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0.2%–0.6%;同样,肝脏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低至0.3%–0.6%9。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的临床应用尤为广泛,其良好的安全性在大量研究中得到了验证,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在肝脏、肌肉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方面,与安慰剂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为阿托伐他汀的长期临床应用筑牢了安全性根基10-11。从药代动力学角度来看,阿托伐他汀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肝脏或胆汁清除,受肾功能影响较小,因此,肾功能异常患者应首选阿托伐他汀。
疑问四:血脂正常了就可以停用他汀?
真相:盲目停药风险极高,尤其是ACS及术后患者,需长期坚持平稳的血脂管理。
动脉粥样硬化是慢性进展性疾病,需长期甚至终身管理。一旦停药,LDL-C水平可能迅速回升,斑块再次进入活跃状态,心血管事件风险随之上升。研究显示,中断他汀治疗会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发生风险。
此外,即使采用PCSK9抑制剂等新型降脂药物,若不与他汀联用,其降脂疗效和治疗依从性也可能受到影响。ODYSSEY APPRISE研究事后分析12表明,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PCSK9抑制剂,患者更易达到降脂目标;另一项回顾性研究13结果显示,启用PCSK9抑制剂时,如未使用他汀或
因此,坚持长期规范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是实现血脂持续稳定达标、延缓斑块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核心措施,更是保障长期预后的关键环节。
总 结
他汀类药物凭借其独特的“双效驱动”降脂机制和逾30年积累的雄厚循证证据,其降脂基石与心血管核心保护地位无可撼动。对于冠心病患者,无论其LDL-C水平如何,长期坚持他汀治疗对于稳定斑块、预防事件复发至关重要。在安全性上,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获益远大于风险,其中阿托伐他汀原研药的安全性已获得广泛验证。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进展性决定了血脂管理是一场“持久战”,一旦达标后随意停药,将导致风险迅速回升,前功尽弃。因此,科学认知他汀、消除无谓顾虑、长期规范治疗,是控制血脂、稳定斑块、最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根本保障。守护心脏健康,需要我们共同捍卫这条经过时间检验的、可靠的“心”防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