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抗栓治疗,最新共识发布!
2021-07-26 来源:医脉通

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预防血栓事件。使用抗栓药物的主要问题是出血。注册数据和荟萃分析表明,与白人相比,东亚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低,但出血风险较高。由于对出血的担忧,亚洲CCS患者抗栓药物使用不足。


近日,亚太心脏病学会(APSC)发布了《2020 APSC高危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共识建议》,为评估和管理CCS患者的出血和缺血风险提供指导,讨论了长期抗栓治疗选择,包括单抗、双抗和双通路抗栓方案。


降低PCI治疗后的血栓风险


可通过、心脏CT或其他可用的成像技术进行CCS诊断、评估负荷诱发的缺血程度以及疾病负担。


在可行的情况下,鼓励使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进行影像引导以优化支架置入。如果可能,PCI手术应首选药物洗脱支架(DES)。


支架血栓形成是PCI术后的一个主要问题,有很多因素会增加这一风险。虽然患者因素可能难以改变,但在PCI期间采取特定的措施可以降低血栓形成和/或出血风险并改善患者预后。PCI术前使用IVUS和OCT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病变,选择恰当的支架(直径和长度),并优化支架释放。最近的数据显示,与指导的支架置入术相比,IVUS指导的支架置入术可改善术后心血管结局。此外,DES的使用与更好的结局和更低的支架血栓形成风险相关。


评估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


在制定抗栓治疗方案之前,应评估患者的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在评估出血和血栓风险时不应仅考虑性别。有数据显示,女性具有更高的血栓形成和出血风险,可能与女性体型较小有关。然而,在亚洲人群中,这种性别差异是否存在还有待证实。本共识建议在评估出血和血栓形成风险时不考虑性别。


1. 出血风险评估


ARC-HBR和HAS-BLED评分尚未在亚洲人群中得到验证,也未进行广泛验证。年龄-出血-器官功能障碍(ABO)算法可以用来识别出血风险高危患者。仅高龄不足以判定亚太地区CCS患者出血风险高。在评估出血风险时,水平<9 g/dl(<5.6 mmol/l)应作为亚洲患者的指征。ABO采用二元方法,其中任何单一因素存在都提示患者出血风险过高,存在多种因素表明患者出血风险更高。


表1 高出血风险ABO算法

b1.PNG


2. 血栓风险评估


冠脉-血管-疾病(CVD)算法可用于确定CCS患者是否具有高血栓形成风险。CVD采用二元方法,任何单一因素都提示CCS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很高,存在多种因素表明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更高。其中,既往冠脉事件包括、血运重建等。


表2 高血栓风险CVD算法

b2.PNG

*左主干PCI、分叉PCI、多支血管PCI、3个以上支架。

†由CT心脏血管造影记录,功能负荷试验中严重缺血,既往PCI、CABG。

‡跛行或既往外周动脉手术,>50%,肠系膜动脉疾病,肾动脉狭窄。 

§由引起的或短暂性发作(TIA)。


CCS抗栓治疗选择


抗栓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和口服抗凝药,其中抗板药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在CCS患者抗栓治疗中应用广泛。综合循证证据、药物经济学以及可及性等,共识将阿司匹林作为亚太地区长期抗栓治疗的首选抗板药物。


对于缺血风险低或出血风险高的亚洲CCS患者,推荐单药抗血小板治疗(SAPT)。建议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长期抗栓治疗,以降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如果不能使用阿司匹林,例如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选择氯吡格雷。


对于没有高出血风险特征的CCS患者,以及有复杂支架特征的PCI治疗患者,推荐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时间。对于高血栓形成风险且无高出血风险的CCS患者,以及有残余多血管冠脉疾病、多血管床疾病、既往卒中或既往心梗患者,推荐给予双通路抑制治疗(DPI,阿司匹林+利伐沙班)。


文献索引:Jack Wei Chieh Tan, Derek P Chew , David Brieger, et al. 2020 Asian Pacific Society of Cardiology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on 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for High-risk 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 Eur Cardiol. 2021 Jun 18; 16: e2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