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3月17日,北京迎来了2018年的第一场雪,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也迎来了2018中国国际
图1 开幕式现场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焦雅辉副局长,中国医师协会石
张健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工作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我国第一个心力衰竭专业二级学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共211名;
➤国内最受欢迎的心力衰竭领域专业学术平台——心力衰竭网,总阅读量达260万人次;
➤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心力衰竭国际学术会议——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两届参会人数6000余人(次);
➤我国医生最喜欢的心力衰竭教育平台——心力衰竭国际学院(IAHF),2017年开展城市巡讲22场,共计180课时;
➤全国最大的心力衰竭领域患者随访平台——心随访,注册患者已达8万;
➤国内目前最完善的心力衰竭领域专业数据库——心力衰竭数据平台,累积病例数量15327份;
➤中国最有社会影响力的心力衰竭领域公益活动——全国心力衰竭日;
➤制定指南和共识——《静脉β
图2 张健教授作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
张健教授同时介绍了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计划,包括开创国内心力衰竭防治新局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心力衰竭数据平台、心力衰竭国际学院2018-2020年计划,以及通过建立与国际相关组织战略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等。
随后,焦雅辉副局长进行了发言。她指出,心力衰竭是全球共同的挑战,给公共卫生带来严重的负担。十九大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慢病防治是工作的重点。希望各位心血管专家充分利用我国庞大的患者群,开展更多针对我国患者的研究,同时结合大数据,使科技成果转化成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一体化服务,以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
图3 焦雅辉副局长致辞
李惠君书记指出,心力衰竭的防治经过了漫长的探索,虽然已经有了巨大的突破,但仍然是尚未攻克的顽疾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到来,中国预计有800~1000万心力衰竭患者,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
图4 李惠君书记致辞
李惠君书记提到,由于医疗水平的差异,我国心力衰竭防控仍面临着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标准、随访不规范等难题,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他希望可以整合各界资源,推进以下工作:(1)加强心力衰竭诊治标准推广,将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措施推广至基层医院,提高基层医疗水平;(2)加强内外科的合作,多学科共同诊治,实现真正的“心融合”;(3)将心力衰竭防治覆盖至社会各层面,让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心力衰竭的防治。
石丽英副秘书长谈到,随着治疗模式的改变,心力衰竭患者生存和预后得到极大改善,但我国心力衰竭的防治仍任重而道远。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需整合全国力量,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立行业规范、制定学科标准、提高行业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学习,深入目标人群,加强科普力度,才能全方位提高我国心力衰竭的防治水平。
图5 石丽英副秘书长致辞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韩雅玲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副院长陈义汉院士,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会长均通过视频对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表示祝贺,并对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新一年的工作提出了期待。
图6 专家合影
据了解,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共同主办,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心时代的融合之路”,即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传承与发展的融合、国际与国内的融合。作为心力衰竭领域最具规模、最有影响力的盛会,2018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集结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就如何开展学科之间的合作,整合学科间的资源进行了深入、全面、多维度的探讨。同时,大会也会对专业的热点、难点进行了细致的解读。
预祝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圆满成功,在新的起点,助力更大的进展,造福更多的患者。医脉通将持续报道大会的相关内容,敬请期待!
专题链接>>>2018中国国际心力衰竭大会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