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会2017]卢新政教授:牢记四句话,弄懂老年高血压的注意事项
2017-10-31 来源:医脉通

老年高血压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第28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江苏省人民医院卢新政教授,以“老年高血压的管理与思考”为题,从老年高血压的现状、特点、证据和管理四个方面做了精彩报告。


一、现状


2017年8月民政部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约2.3亿,占社会总人口的16.7%;≥65岁的老年人数约1.5亿,占社会总人口的10.8%。


由于血压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血压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的发生率约67%。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将近50%,但控制率不足10.0%,已成为我国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的定义为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二、特点


1. 收缩压高、舒张压低:收缩压高会导致动脉承受最高血压升高,动脉血压的变异性升高,血管内皮损伤几率增高,各靶器官的灌注压下降。


2. 脉压增大:脉压增大是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3. 血压波动大:对于老年人来讲,由于压力感受器调节血压敏感性下降,动脉壁僵硬度增加、顺应性差,导致昼夜、季节、体位变化时,血压变化大。


4. 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中心动脉压(CAP)明显增高,外周血压下降,血压衰减迅速,使心脑血管易损,外周器官灌注不足。


5. 靶器官损害(TOD)多见: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肾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明显增加。


此外,老年人还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增龄性改变,如味觉减退,会导致钠摄入改变;肝肾功能减退,导致调节能力下降;激素代谢减退,易引起蓄积;运动相对减少,易出现向心性肥胖;腹部脂肪堆积,易出现胰岛素抵抗等。


三、证据


高血压最佳治疗研究(HOT)显示,将目标血压值下降到139/83 mmHg时,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老老年亚组结果显示,使用不超过两种药物血压达标的患者比例高达82%。80~90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其血压和心率均会下降。


2008年公布的HYVET试验结果显示,降压可明显降低≥80岁高血压患者的卒中率(40%)和死亡率。


四、管理


1. 管理原则


①监测血压:包括诊室血压测量、家庭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测量。

②评估病情:要了解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合并疾病。

③慎重缓降:即降压不能太匆忙。

④简化方案:以便增加依从性、减少副作用。

⑤加强随访:注意患者的昼夜、季节血压变化。


2. 降压目标值


①年龄≥65岁患者,血压应降至150/90 mmHg以下,如患者可以耐受,降压目标值可更低,主要强调收缩压达标。


②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降压目标值则大不同。


➤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Hg。


➤合并颈动脉狭窄:单侧狭窄<70%,降压目标值为140/90 mmHg;单侧狭窄≥70%,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30~150 mmHg;双侧狭窄>70%,降压目标值为收缩压>150 mmHg。


➤合并脑卒中:急性脑梗塞,降压目标值为≤180/90 mmHg;慢性脑梗塞,降压目标值为<130/80 mmHg,急性脑出血,降压目标值为≤160/90 mmHg。


3. 非紧急情况下的降压达标时间


➤年龄在60~79岁的患者,三个月之内达标。

➤年龄>80岁的患者,数月甚至1~2年。

➤收缩压>180 mmHg的患者,可先将其降至160 mmHg以下,再逐渐降至达标。

➤收缩压在160~179 mmHg,先将其降20 mmHg,逐渐降至达标。


4. 治疗方法


①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适当减重、有氧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


②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可用A、B、C、D四个字母概括,分别为:A:ACEI、ARB、α阻滞剂;B:Beta~Blocker;C:CCB(钙拮抗剂);D:Diuretic(利尿剂)。


老年高血压治疗,优先选择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DHP-CCBs),可有效降低收缩压,而且器官灌注不减少、代谢影响小,老年耐受较好。


由于老年患者对药物剂量更敏感,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降压药物要从小剂量开始使用,根据肝肾功能随时进行调整。用药期间密切观察,避免增量、停药过快。同时要简化治疗方案,长效制剂、固定复方制剂是简化治疗方案的有效手段。


图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管理流程


五、总结


最后,卢新政教授用四句话总结了老年高血压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不是不能低,更低仍获益;

➤优选CCB,联用利尿剂;

➤仍然未达标,RAS抑制剂;

➤老年耐受差,降压不能急。


专题报道更新中>>>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201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