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黄褐斑目前的治疗手段众多,包括外用、系统药物及物理光电、化学剥脱和中医药治疗方法等。因该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单药治疗疗效不佳,且疗程较长、易复发,而联合治疗往往疗效更佳、不良反应更小,因此临床一般提倡联合治疗。本文总结了黄褐斑的四类联合治疗方案,以供参考。
外用药物联合治疗
➤ 三联疗法
学者Kligman-Willis最初在1975年研究了5%氢醌、0.1%的维A酸和0.1%
➤ 二联疗法
曲酸/氢醌+乙醇酸:曲酸/氢醌+乙醇酸可显著改善黄褐斑。一项研究显示,2%曲酸+5%乙醇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与2%氢醌+5%乙醇酸相当。对于第二个组合治疗应答不佳或对其他一线治疗不耐受的患者,可以考虑2%曲酸+5%乙醇酸治疗。
氢醌单甲醚+维A酸:氢醌单甲醚是氢醌的衍生物,2%的浓度与0.01%维A酸联合可用于治疗黄褐斑。在一项对216例老年斑/色素沉着患者的随机双盲研究中,该组合的疗效优于3%氢醌,且耐受性良好。目前氢醌单甲醚治疗黄褐斑的大型对照研究较少,仍需进一步确定其疗效和安全性1。
系统药物联合治疗
维生素C能阻止多巴氧化,抑制黑素合成,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可增强疗效;推荐维生素C 0.2g/次,3次/d,维生素E 0.1g/次,1次/d。
➤
谷胱甘肽分子中巯基可通过与酪氨酸酶中铜离子结合抑制其活性,减少黑素生成,可口服或静脉滴注,常与维生素C联用2。
光电联合药物治疗
➤ 光电治疗+外用药物
黄褐斑的光电治疗主要包括Q开关激光、皮秒激光、非剥脱点阵激光、射频及强脉冲光等。在光电治疗前后联合外用药物,如氢醌、维A酸,有助于降低反弹性色素沉着、炎症后色素沉着的风险,并有助于延长疗效。研究表明,光电治疗前使用氢醌比治疗后使用更为有效。光电治疗术后应外用酪氨酸酶抑制剂,每天1次,至少维持2周。2周后,可每天外用去角质剂,如维A酸3。
➤ Q开关激光+系统药物
一项研究显示,Q开关激光联合
另外,有学者将Q开关激光联合谷胱甘肽、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8周后有效率可达98.8%,表明Q开关激光联合维生素C、谷胱甘肽应用于黄褐斑患者中,可提高短期疗效,改善面部美容。但长期疗效和复发情况有待深入研究4。
富血小板血浆联合其他治疗
➤ 富血小板血浆+药物治疗
一项纳入79例黄褐斑患者的研究显示,对比口服氨甲环酸单药治疗,富血小板血浆(PRP)联合口服氨甲环酸在降低改良黄褐斑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mMASI)评分、提高有效率方面均更优,且复发率更低,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另外,也有研究显示,PRP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可增强疗效,且安全性好。
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显示,PRP联合氢醌治疗组在改善mMASI评分方面显著优于氢醌单药治疗,表明PRP联合氢醌可提高疗效5。
➤ 富血小板血浆+光电治疗
多项前瞻性研究表明,PRP联合Q开关激光可加速黄褐斑消退,提高治疗效果,安全性好,复发率低。还有学者联合PRP与强脉冲光治疗,结果显示黄褐斑有显著改善6。
综合可见,PRP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常用治疗均有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截至目前,关于PRP治疗黄褐斑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各个研究所采用的PRP制备方法、浓度、治疗频率、治疗疗程不尽相同,纳入病例数量普遍偏少。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其疗效。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褐斑活动期,应注意避免光电治疗及化学剥脱术,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药物治疗。在稳定期,可在系统及外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果酸化学剥脱术、光电等综合治疗2。联合治疗具有提高疗效、减少复发、不良反应小的优点,现已成为临床常用手段。另外,不同疗法各具优势及特点,需根据患者的病因、病程、临床分型、既往治疗情况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Mahajan VK, Patil A, Blicharz L, et al. Medical therapies for melasma[J]. J Cosmet Dermatol. 2022 Sep;21(9):3707-3728. doi: 10.1111/jocd.15242. Epub 2022 Jul 31. PMID: 35854432.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白癜风研究中心,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色素病工作组. 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1, 54(2) : 110-115. DOI: 10.35541/cjd.20200900.
3. 张菡, 吴悠, 李承新. 黄褐斑光电治疗的进展与策略[J]. 皮肤科学通报, 2022, 39(05):410-418.
4. 齐放, 印志琪, 曾三武. 激光联合药物治疗黄褐斑的进展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2, 33(12):1757-1759.
5. 高嘉雯, 王秀丽. PRP在黄褐斑中的应用[J]. 皮肤科学通报, 2022, 39(05):441-445.
6. Deng T, Cheng F, Guo S, et al. Application of PRP in Chloasma: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J]. Comput Intell Neurosci. 2022 Apr 7;2022:7487452. doi: 10.1155/2022/7487452. PMID: 35432505; PMCID: PMC901014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