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慢性瘙痒作为皮肤科及跨学科诊疗的常见难题,其高患病率、复杂病因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一直是临床关注焦点。2025年欧洲皮肤病论坛(EDF)联合多学科专家更新发布的《2025欧洲慢性瘙痒指南》,基于最新循证医学证据,从定义分类、流行病学、诊断评估到分层治疗进行了全面梳理,为临床实践提供了系统指导。本文将对该指南核心内容进行专业解读,助力临床医师规范诊疗流程。
指南采用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及2024年IDEOM瘙痒工作组最新定义:
症状层面:慢性瘙痒(CP)指持续≥6周的皮肤及黏膜不适感觉,常诱发搔抓欲望,可受多种内外因素触发或调节;
疾病层面:强调CP可脱离原发病进展为独立疾病,类似慢性疼痛,表现为长期瘙痒处理的结构与功能改变,需独立评估与干预。
指南特别指出,“无
1.按皮肤状态分类(IFSI标准)
Ⅲ组:瘙痒伴慢性继发性搔抓皮损(如结节性痒疹),需警惕“瘙痒-搔抓-皮损加重”恶性循环。
2.按病因分类
涵盖皮肤科类(含
诊疗负担:在基层医疗中,瘙痒占就诊原因的0.6%-6.3%,其中约60%由皮肤疾病引发,但系统性疾病相关瘙痒易被漏诊。
指南强调“病因导向”的诊断原则,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特殊检查”三步流程明确病因,核心评估工具与算法如下:
1.病史采集“6W”框架
表1 瘙痒临床评估维度、核心问题与临床意义对照表
2.体格检查重点
需全面检查皮肤(含头皮、甲、黏膜),区分原发性皮损(如红斑、水疱)与继发性皮损(如抓痕、苔藓样变):
存在原发性皮损→优先归为IFSIⅠ组,完善皮肤活检、真菌镜检等;
无原发性皮损→归为IFSIⅡ组,启动系统性疾病排查。
指南推荐“两步筛查法”,避免过度检查:
1.初始筛查项目(所有CP患者)
全血细胞计数、血沉(ESR)、肌酐/尿素、肝酶(AST/ALT、ALP、γ-GT)、乳酸脱氢酶(LDH)、促甲状腺激素(TSH)、空腹血糖/HbA1c、铁蛋白、C反应蛋白(CRP);
2.进阶检查项目(初始异常或高度怀疑特定病因时)
系统性疾病:血清蛋白电泳、肝炎病毒筛查、甲状旁腺激素(PTH)、尿肥大细胞代谢物;
神经病变:皮肤活检测表皮神经纤维密度(IENFD)、定量感觉测试(冷/热痛觉);
感染性疾病:stool寄生虫镜检/PCR、HIV筛查(高危人群)。
瘙痒强度:推荐数字评分量表(NRS)或视觉模拟量表(VAS),记录24小时内“最严重瘙痒”(WI-NRS),≥7分提示重度瘙痒;
综合评估:5-D瘙痒量表(持续时间、程度、损害、分布、影响)、瘙痒生活质量量表(ItchyQOL);
特殊人群:儿童推荐Skindex-Teen、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老年患者需额外评估睡眠及认知功能。
图1 指南诊断算法图
皮肤护理:每日使用含神经酰胺的保湿剂(尤其老年干燥皮肤),避免热水烫洗(水温≤37℃,时长≤20分钟)、刺激性清洁剂;
诱因控制:避免辛辣饮食、酒精、紧身化纤衣物,焦虑患者配合放松训练(如自生训练),教育患者通过‘握拳按压’‘冷敷’替代搔抓”。
指南对常见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推荐如下:
表2 不同病因瘙痒的代表疾病、推荐治疗方案及证据级别
1.局部治疗(表3)
表3 慢性瘙痒局部治疗推荐
2.系统治疗(重点推荐)
抗组胺药:非镇静类H1受体拮抗剂(如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仅推荐用于荨麻疹相关瘙痒;镇静类(如羟嗪)可短期用于睡眠障碍者,避免老年患者长期使用(风险:认知障碍、跌倒);
神经调节剂:加巴喷丁(300mg 每周3次)、普瑞巴林(50mg 隔日1次)优先用于神经病理性瘙痒及CKD-aP,老年患者需减量(风险:头晕、水肿);
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IL-4Rα抑制剂)用于特应性皮炎相关瘙痒,奈莫利珠单抗(IL-31受体抑制剂)用于结节性痒疹,乌司奴单抗(IL-12/23抑制剂)用于银屑病瘙痒;
小分子药物:JAK抑制剂(如阿布昔替尼、乌帕替尼)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阿普米司特(PDE4抑制剂)用于银屑病瘙痒。
1.老年患者:优先局部治疗,避免系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多塞平)、长效苯二氮䓬类;光疗(NB-UVB)需评估皮肤癌风险;
2.妊娠患者: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为一线,避免强效制剂(如氯倍他索);抗组胺药优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孕中晚期使用),UVB光疗需监测叶酸水平;
3.儿童患者:保湿剂为基础,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2岁)用于特应性皮炎,系统治疗优先第二代抗组胺药(如地氯雷他定),避免长期使用第一代药物(影响认知发育)。
指南指出,非皮损性瘙痒(IFSIⅡ组)的病因鉴别是最大挑战,需结合“病史-实验室-特殊检查”综合判断:
若伴体重下降、夜间盗汗,需排查淋巴瘤(如霍奇金淋巴瘤);
若伴肢端麻木,需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查(排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药物诱导性瘙痒(如PD-1抑制剂)需结合用药史,必要时停药并启动对症治疗。
1.机制探索:聚焦瘙痒相关神经通路(如TRPM8、MRGPRD受体)及生物标志物(如IL-31、ATX);
2.药物研发:新型H4受体拮抗剂、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试验;
3.精准诊疗:基于病因亚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JAK抑制剂在混合性瘙痒(炎症+神经病变)中的应用。
2025年欧洲慢性瘙痒指南以“定义精准化、分类系统化、诊断分层化、治疗个体化”为核心,强调多学科协作(皮肤科、肾病科、肝病科、精神科等)的重要性。临床实践中,需从“症状控制”转向“病因-症状-生活质量”的多维度管理,同时关注特殊人群的安全用药。随着靶向治疗与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慢性瘙痒诊疗正逐步迈向“精准化、个体化”新时代,指南的更新为这一进程提供了关键循证支撑,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