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张图表,读懂最新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共识 | 指南共识
2023-03-30
关键词: 诱导性荨麻疹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是一组由特定诱因诱发、以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荨麻疹,可伴有瘙痒、刺痛、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基本可以明确皮肤肥大细胞的激活和脱颗粒是发病的核心环节。近日,《中国慢性诱导性荨麻疹诊治专家共识(2023)》正式发布。本文将节选共识中CIndU的分型、评估、诊断与治疗部分作一概述。


分型与临床表现


根据诱因,CIndU可分为物理性和非物理性荨麻疹两大类,具体分型及其临床表现见表1。


表1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分类分型和临床表现

1680171098269284.png


诊断与临床评估


CIndU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诱因激发试验(表2)。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CIndU的诱因激发试验前3天需停用抗组胺药,1周前需停止使用系统糖皮质激素


表2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诱因激发试验

1680171078644442.png


CIndU的病情评估主要包括疾病状态(疾病活动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表3)。鉴于目前针对CIndU部分类型的特异性评估工具尚未汉化,推荐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已经汉化的专业工具对CIndU患者进行定期临床评估,比如荨麻疹控制评分量表(UCT)、慢性荨麻疹生活质量问卷(CU⁃Q2oL)、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等。


表3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临床评估工具

1680171060646241.png


治疗


CIndU总体治疗原则是有效规避诱因,积极对症治疗,治疗流程见图1。


1680170999367188.png

图1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治疗流程


一线治疗


推荐二代抗组胺药作为CIndU的一线治疗选择。最新的系统综述显示,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卢帕他定地氯雷他定等二代抗组胺药在CIndU的治疗中具有更多的证据积累。通常首先按照常规剂量用药,如果常规剂量治疗1-2周后效果不佳,可考虑更换其他品类,或两种不同的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按常规剂量联合使用,必要时可以联合第一代抗组胺药;或者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第二代抗组胺药加量至2-4倍剂量,有效后逐渐减量维持。


二线治疗


对一线治疗抵抗者,在与患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推荐将抗IgE单克隆抗体作为二线治疗选择。奥马珠单抗是一种结合游离IgE的人源化IgG1κ单抗,目前已被批准用于治疗H1抗组胺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根据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证据分级和推荐标准,奥马珠单抗治疗不同类型CIndU的推荐意见和推荐剂量见表4。关于奥马珠单抗在治疗CIndU中如何减停尚无定论,本共识建议患者症状持续稳定至少6个月,再考虑逐渐减停。如果停药后症状复发,重新接受奥马珠单抗治疗仍有效。


表4 奥马珠单抗治疗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证据级别和推荐意见

1680170968672737.png


三线治疗


对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考虑三线治疗。但三线治疗选择在不同CIndU类型差别较大,且证据级别不高,本共识基于现有临床研究报道的证据质量和治疗反应,并结合临床可操作性,对各类型CIndU的三线治疗药物的推荐进行了排序(表5)。


表5 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的三线治疗选择

1680170938649697.png


少数患者如果突然出现症状和体征加重伴心血管症状(如心悸、血压下降等)和/或呼吸道症状(如憋气、呼吸困难等)时,要注意严重过敏反应的可能,应及时给予肾上腺素和/或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急救处理。


一直以来国内对CIndU的关注度偏低,临床诊治不够规范。并且,目前全世界仅欧洲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曾发布过CIndU的共识,但已6年未更新。本共识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关于CIndU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制定,将有助于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规范诊治行为,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皮肤科分会,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成人皮肌炎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2, 55(11):939-948. doi:10.35541/cjd.2022042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