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砥砺奋进,几代泌尿人薪火相传,我国
医脉通: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前列腺癌的诊疗指南也在持续更新。我们知道,穿刺活检是前列腺癌诊断的金标准,请您分享一下最新指南对于前列腺穿刺活检的重要更新,并谈谈这些变化对临床实践有何影响?
王保军教授:
在今年3月份发布的最新版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前列腺癌指南中,对穿刺路径的推荐进行了调整。首先,指南指出,在均为系统联合靶向活检的前提下,经会阴和经直肠穿刺活检对于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csPCa)的整体检出率相似(53% vs. 50%)[1]。然而,经直肠穿刺可能带来更高的感染风险,尤其是术后出现
其次,在影像引导方面,传统上多以经直肠超声(TRUS)作为前列腺影像诊断的首选手段,并在其引导下进行穿刺活检。然而,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应用日益广泛,已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基于MRI的靶向穿刺能够显著提高csPCa的检出率,同时有效减少低风险、无临床意义的前列腺癌的检出[2-3],从而实现更为精准的疾病筛查与诊断。
此外,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PSMA PET/CT已逐渐在国内大型医疗中心普及,我们中心从2017年开始应用PSMA PET/CT,该技术不仅可以准确判断是否存在转移,而且由于PSM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约为正常前列腺组织的100-1000倍[4],所以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前列腺病变,显著提高诊出率,尤其是PSMA PET与MRI结合进行靶向穿刺,不仅减少了穿刺针数,也进一步降低了漏诊风险。今年EAU指南同样强调了PSMA PET/CT在前列腺癌诊断、分期中的价值。
总而言之,这些关于穿刺路径优化、影像引导的靶向穿刺新数据,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为精准和安全的穿刺策略指导,不仅有助于优化穿刺活检中的抗生素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穿刺,而且在提升诊断准确性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的诊疗体验。
医脉通:近年来,随着“免穿刺”理念的提出与不断发展,前列腺癌的无创诊断也逐渐成为了临床关注的热点,请您介绍一下贵院泌尿外科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宝贵经验,并谈谈“AI免穿刺”的应用前景。
王保军教授:
免穿刺理念具有其合理性与临床推广价值,这一理念的提出,与前列腺癌手术技术、影像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进步,当前前列腺癌根治术已实现精细化操作,出血量低,安全性显著提高,对于早期局限性前列腺癌,可实现性功能和尿控功能保留,极大降低了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医学影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变得更加精准。此外,新的问题也不断浮现,前列腺穿刺作为有创性操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
在此背景下,免穿刺理念应时而生,自然而然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目前已有多个中心在积极探索免穿刺策略,例如结合前列腺健康指数(PHI)、液体活检来决定是否穿刺。我们中心目前已累积了200余例免穿刺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经验,根据我们中心的实践,对于PSA为4-30ng/mL且同时满足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4和分子成像PSMA(miPSMA)评分≥2分的“双阳性”患者,无需穿刺即可直接进行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与术前评估结果高度一致,相应实践成果已经发表在《The Journal of Urology》[6];而对于PI-RADS评分≤2分和miPSMA评分≤1分的“双阴性”患者,可避免穿刺直接进入主动监测程序。目前,我们中心也在主导一项在全国5个中心开展的基于PSMA PET/CT和多参数MRI联合诊断在高度可疑前列腺癌患者中实施免穿刺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7],研究计划入组400例患者,现在已经入组了30多例,初步结果显示良好。
此外,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同样也为免穿刺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我国学者基于3D UNet框架开发了弱监督UNet,显著提高了MRI不可见前列腺癌的检测率和精准定位,减少了47.6%的不必要活检针数[8]。同时,在近期召开的2025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了一项尿液活检联合AI分析用于前列腺癌无创诊断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工具在区分肿瘤与非肿瘤患者方面展现出优异性能,灵敏度尤为突出(R=0.967,F1=0.843)[9]。
目前实施免穿刺策略仍需影像科、核医学科等专家共同参与病灶评估与判读,这一过程耗费了大量人力与时间。未来,我们期待借助成熟的AI框架,实现影像数据的自动化分析与精准识别,高效制定免穿刺决策。
审批编号:CN-164893 有效期至:2025-11-07
声明: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支持,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