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所致
2025年4月18日-19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备受关注的《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在会上重磅更新。值此契机,医脉通诚邀哈尔滨
Q1:随着肿瘤治疗模式的不断革新,CTIT的病因和临床表现也日益复杂化,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能否请您结合当前临床实践,谈谈我国CTIT的防治现状?
马军 教授:
在过去,肿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仅包括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两年前,在CSCO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在三十余个亚专科专家团队的参与下,全球首部CTIT诊疗指南问世,覆盖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等多场景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由于靶向治疗、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较为特殊,且缺乏足够的循证证据与经验,初版指南的制定面临诸多挑战。经过多次迭代,目前第三版CTIT诊疗指南已充分融入中国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
传统的CTIT治疗方法主要依赖血小板输注,但在临床实践中面临供血紧张、血液传播感染风险增加以及血小板抗体产生导致的无效输注或免疫反应等问题1。虽然后续获批的促血小板生长因子药物提供了替代方案,但存在皮下注射给药不便、不良反应较多等局限。近年来,
Q2:尽管在指南和共识的指导下,临床对CTIT的防治管理逐步规范,但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诸多亟待突破的瓶颈,能否结合您的经验谈谈CTIT的防治还存在哪些未被满足的需求?
潘宏铭 教授:
在马军教授的引导下制定的CTIT诊疗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规范了临床医生的行为,并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风险。然而,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局限。例如,血小板输注的维持时间较短,仅为数日,且存在感染和输注无效等风险;传统的升板药物可能引发
Q3:近年来,《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指南》持续保持更新,充分体现了CTIT管理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否请您谈谈本次指南修订的核心要点?
赵东陆 教授:
基于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CTIT指南对海曲泊帕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调整规则进行了更新4,5。首先,对海曲泊帕的用药方法作出推荐。对于抗肿瘤治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当血小板计数低于75×109/L时,建议口服海曲泊帕7.5 mg,每日一次,早晨空腹口服,口服2小时后方可进餐,或晚餐后至少2小时服药,避免与餐同服。治疗期间至少每周评估一次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的变化进行剂量调整。具体调整规则如下:
1)在治疗过程中,若血小板计数<100×109/L,应根据当前给药剂量,以2.5 mg为单位,上调一个剂量级别,最高不超过15 mg/天。
2)若血小板计数在100×109/L~200×109/L之间,建议维持当前剂量继续治疗。
3)若血小板在200×109/L~400×109/L之间,建议根据当前给药剂量,以2.5 mg为单位,下调一个剂量级别。
4)当血小板计数超过400×109/L时,建议暂停给药,并在血小板计数下降至<200×109/L时,根据停药前给药剂量以2.5 mg为单位,下调一个剂量级别重新给药。
此外,指南还基于最新研究数据,对海曲泊帕等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在CTIT二级预防中的推荐方案进行了调整,旨在更精准地指导临床医生开展CTIT的预防与治疗,确保患者在后续抗肿瘤治疗中维持足够的治疗强度和连续性,进而提升治疗效果并改善长期生存预后。
Q4:指南的更新始终以解决临床痛点和优化患者管理为核心。您认为本次指南更新将为临床实践带来哪些重要影响?
赵东陆 教授:
本次指南更新旨在规范临床实践,其更新的数据来源于最新的临床研究。通过整合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权威、更规范的CTIT防治指导。同时,指南充分结合中国国情与患者实际需求,制定了本土化防治方案,为国内CTIT患者构建了更契合的全程管理路径。
此外,方案的优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CTIT防治疗效,增强患者的临床获益。针对海曲泊帕等关键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进行调整优化,将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CTIT的防治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
Q5: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是推动指南更新的核心动力。能否请您详细解读本次海曲泊帕剂量优化背后的关键循证证据?并谈谈您对海曲泊帕在CTIT防治领域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期待?
潘宏铭 教授:
本次CTIT指南中关于海曲泊帕更新的主要依据是其治疗实体瘤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期研究的结果4。研究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海曲泊帕组达到治疗有效的患者比例显著更高(60.7% vs. 12.9%,P<0.001)。此外,从接受海曲泊帕治疗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的中位时间仅7.5天,而安慰剂组为13.0天。这一结果表明,海曲泊帕能够迅速提升CTIT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同时,海曲泊帕连续给药可在两个连续化疗周期中维持安全稳定的血小板计数水平(100~200×109/L),从而确保CTIT患者能够耐受后续化疗,并减少血小板输注的需求。在安全性方面,海曲泊帕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组相当,且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进一步证实了其在该患者群体中的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海曲泊帕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亦可增强升板效果。研究结果显示6,在重度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患者中,海曲泊帕(7.5 mg/天)联合
基于上述充分的循证医学依据,新版CTIT指南进行了修订,明确了海曲泊帕的使用方法、剂量调整及二级预防用法。未来,期待进一步开展海曲泊帕在CTIT预防领域的研究,推动其从二级预防中II级推荐升级为I级推荐,同时填补CTIT一级预防的循证空白,拓宽海曲泊帕在CTIT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场景。
Q6:作为血液肿瘤领域的深耕者,您长期致力于优化患者的临床管理。据了解,您和秦叔逵教授、徐瑞华教授共同牵头了一项关于
马军 教授:
这项关于硫培非格司亭的大型多中心研究纳入近3000例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023年,
在消化道肿瘤真实世界研究中8,硫培非格司亭用于中/高危双周化疗方案时,3/4级CIN发生率为6.2%,且≥3级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仅为0.5%。这提示硫培非格司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有效保障患者完成多周期肿瘤治疗,对其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国内首个针对消化道中/高危双周化疗方案人群进行的长效G-CSF预防性给药的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增强了国内在消化道肿瘤双周化疗方案预防性使用长效G-CSF的循证医学基础,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依据。
在妇瘤领域,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显示9,≤50kg组和>50kg组患者使用硫培非格司亭预防后,重度CIN发生率低。此外,硫培非格司亭预防后各体重组不同周期第7天和第14天白细胞中位数在4~10×109/L之间稳定波动,绝大部分患者在第14天白细胞值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可进行下一周期化疗,提示预防性使用硫培非格司亭在低体重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为临床在低体重(≤50kg)的肿瘤患者中应用6 mg硫培非格司亭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实践参考。
相信随着海曲泊帕与硫培非格司亭临床应用的持续优化,肿瘤治疗相关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全程管理将更趋规范化、个体化,有望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抗肿瘤治疗效果,推动我国肿瘤支持治疗迈向新高度。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