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
2014-10-09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
关键词: 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蚊传感染,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区。近年来登革热传播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已成为一个主要国际公共卫生关切问题。


重症登革热(也称为登革出血热)于 1950 年代菲律宾和泰国登革热流行期间被首次发现。当今,重症登革热影响到大多数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已成为上述地区儿童住院和死亡一个主要病因。


登革热由四种不同、但却紧密相关的病毒引起(DEN-1、DEN-2、DEN-3 和 DEN-4)。感染一种病毒并恢复后,对该病毒具有终生免疫,但对此后感染的其他三种病毒只有部分和短暂的交叉免疫。随后感染其它种类病毒会增加罹患重症登革热的危险。


登革热重点概要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病毒感染。感染导致流感样症状,有时还会发展为可能致命的并发症,称为重症登革热。近几十年全球登革热发病率大幅度增长。现在,约有一半世界人口面临登革热的危险。登革热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地带,多在城市和半城市地区。


重症登革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是导致儿童严重患病和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对登革热 / 重症登革热没有特异治疗办法,但及早发现和适宜的医护可将死亡率降到 1% 以下。预防和控制登革热取决于有效的病媒控制措施,包括个人防护、持续的病媒控制措施和化学控制。


登革热全球负担


登革热发病率最近几十年在全球大幅度上升。占世界人口 40% 以上的约 25 亿人面临罹患登革热危险。世卫组织现在估计,每年世界上可能有 5000 万至 1 亿登革热感染病例。


1970 年之前,只有九个国家发生过重症登革热流行,目前该病在非洲、美洲、东地中海、东南亚和西太平洋 100 多个国家呈地方性流行。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受影响最为严重。


(根据会员国提交给世卫组织的官方数据)2008 年,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有 120 多万多革热病例,2010 年为 230 多万。近来,报告病例数持续增长。2013 年,仅美洲就报告了 235 万登革热病例,其中 37687 属于重症登革热。


随着疾病向新的地方蔓延,不仅病例数量出现上升,而且还在发生暴发性疫情。现在欧洲存有可能出现登革热疫情的威胁,2010 年法国和克罗地亚首次报告出现了登革热地方传播情况。另有三个欧洲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2012 年,在葡萄牙马德拉岛发生的登革热疫情造成 2000 多人患病。除了葡萄牙大陆之外,还在欧洲其它 10 个国家发现了输入性病例。


2013 年,在(美利坚合众国)佛罗里达和中国云南省出现了病例。登革热还继续影响到南美若干国家,尤其是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和墨西哥。在亚洲,新加坡在经历了若干年下降之后,又报告出现了病例上升情况,老挝也报告发生了疫情。2014 年,发病趋势表明:库克群岛、马来西亚、斐济和瓦努阿图的病例数会有上升,3 型登革热(DEN 3)在经历了十多年下降之后会对太平洋岛国带来影响。


据估计,每年约有 50 万人因患重症登革热需住院治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儿童患者。约 2.5% 感染者死亡。


传播


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病媒。病毒通过已感染雌蚊的叮咬传染给人类。蚊子通常在吸食被感染人血液时获得病毒。经过 4-10 天潜伏期后,被感染的蚊子终生均能传播病毒。


被感染人员是病毒主要携带者和增殖者,是未受感染蚊子的病毒源。感染登革热病毒的患者在出现最初症状后,也能通过伊蚊传播感染(4-5 天,最长 12 天)。


埃及伊蚊生活在城市栖息地,主要在人造容器中繁殖。与其它蚊子不同,埃及伊蚊在白天进食,其叮咬高峰是在早上或黄昏前。雌性伊蚊每次进食会叮咬多人。


亚洲登革热的次要病媒白纹伊蚊已经传播到北美和欧洲,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际废旧轮胎(伊蚊的繁殖场所)贸易和货物(如幸运竹)流动造成的。白纹伊蚊适应性极强,在欧洲较冷的温带地区也可生存。其传播是因为能够适应低于冰点的温度、冬眠和在微生境中找到隐蔽处。


特征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流感样疾病,影响婴儿、幼儿和成人,但极少引起死亡。如果高热(40°C/104°F)伴随以下症状中的两种,则须考虑登革热:严重头痛、眼球后疼痛、肌肉和关节痛、恶心、呕吐、腺体肿胀以及出疹。症状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之后经 4-10 天潜伏期后出现,持续 2-7 天。


重症登革热是一种有可能因血浆渗漏、积液、呼吸窘迫、严重出血或器官损伤导致死亡的并发症。最初症状出现 3-7 天后会在温度(38°C/100°F)下降的同时出现一些预警迹象,包括:严重腹痛、持续呕吐、呼吸急促、牙龈出血、全身乏力、烦躁不安、呕吐物带血。随后 24-48 小时为治疗关键阶段,患者可能死亡,需要进行适当医护处理以避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治疗


没有针对登革热的特异治疗方法。对于重症登革热,具有经验,并且了解该病情况和进程的医生和护士可以挽救生命 - 把死亡率从 20% 多降低到不足 1%。重症登革热医护的核心在于保持患者的体液量。


免疫


尚没有预防登革热的疫苗。开发登革热 / 重症登革热疫苗的工作具有挑战性。尽管如此,疫苗开发工作近来已取得进展。世卫组织向各国和私营部门伙伴提供技术建议和指导,对疫苗开发和评估给予支持。几种候选疫苗正处于不同试验阶段。


预防和控制


目前,控制或预防登革热病毒传播的唯一方法是与其蚊媒作斗争,包括:


通过环境治理防止蚊子获得产卵地;妥善处理固体废物,防止人为制造蚊虫栖息地;为家庭储水容器盖上盖子,并每周清空和清洁;对室外储水容器施用适当杀虫剂;使用个人家庭防护,如纱窗、长袖衣服、经杀虫剂处理的材料、蚊香和喷雾式杀虫剂;改善和动员社区参与,实现持续病媒控制;在疾病流行期间,实施紧急病媒控制措施,包括广泛使用杀虫剂,积极监测病媒情况,以确定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世卫组织的应对


世卫组织通过以下途径应对登革热:


通过其实验室合作网络支持各国确认疫情;为有效管理登革热疫情向各国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支持各国改进报告系统并获得疾病负担真实情况;与一些合作中心一起在区域层面提供临床管理、诊断和病媒控制培训;制定以证据为基础的战略和政策;开发新工具,包括杀虫剂产品和应用技术;从 100 多个会员国收集有关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的官方纪录;为会员国出版有关病例管理、登革热预防和控制的指南和手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