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A 2013]儿童期紧张症常被漏诊且治疗较差
2013-04-17 来源:医脉通
       紧张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与青少年精神障碍,对苯二氮䓬类药物应答良好,如果对苯二氮䓬类药物应答不足,可添加电休克治疗(ECT)。

       然而,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该病况往往被漏诊,且这些特殊干预使用不足,不合理使用精神安定药有可能加速紧张症的临床恶化。

       Michal Goetz(医学博士,捷克共和国布拉格Charles大学医学院诊断单元主任,助理教授)在EPA 2013:第21届欧洲精神病学大会上发言说,由于误认为紧张症的症状在儿童中罕见,因此这些症状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为避免过度诊断,Goetz博士和共同研究者Dirk Dhossche(医学博士,理学博士,美国密西西比州杰克逊密西西比大学医学中心精神病学教授,儿童精神病学单元主任)使用了严格的诊断标准:要求23项Bush-Francis紧张症评定量表(BFCRS)的前14项中必须有4项为阳性症状。

       在69例住院患者(平均年龄15.8岁)中,25例患者(36.2%)被诊断为紧张症;该发病率是既往其他研究者在风险人群(年轻的精神病、情感障碍或广泛性发育障碍患者)中进行的2项研究所见发病率的2倍。

       在25例紧张症患者中,BFCRS筛查的症状数量范围从4~14种,包括缄默症、凝视、不动症/木僵、兴奋、冲动、持续言语、违拗症、回避以及刻板,每种症状均累及超过半数患者。

       76%的紧张症患者在出现精神病之前有急性应激源,其他参与者该比例为31.8%(P = 0.001)。

       抗精神病药物的危害

       建议用于治疗紧张症的一线疗法严重使用不足。只有1/4的紧张症患者接受了苯二氮䓬类药物治疗,只有2例患者接受ECT。36%的紧张症患者发生了急性锥体外系危象,相比之下,非紧张症患者这一比例为6.8%(P = 0.006)。

       “用抗精神病药物使获得缓解的过程复杂化了。”Goetz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重要的是,要注意紧张症的可能性并常规诊断该病,然后开始用正确的一线治疗,比如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之后再用抗精神病药物。部分这些患者可能会真的紧张症加重。诊断紧张症是一个安全性问题。”

       可能必须用非常大剂量的苯二氮䓬类药物,最常用的是劳拉西泮。Goetz博士说,在他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他经常看到患者的症状在数天内改善。

       同样,“紧张症所需的ECT疗程往往也多于抑郁治疗,例如,可能需要12个疗程的每日双侧ECT。”

       护士在帮助诊断紧张症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她们应知道风险人群,例如精神病患者和情感障碍或孤独症患者。Goetz博士建议医师“使用评定量表以及培训护士,使她们了解紧张症的症状并且能够在护理记录中清楚地描述这些症状。”

       Dhossche博士补充说,即将面世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应有利于更好的诊断,从而更好的治疗,因为紧张症将有一个单独的编码,不再需要另一种基础病况。

       “这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确实有对大多数患者有效的急性治疗。”他指出,多达80%的患者只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即可改善症状,添加ECT后约95%的病例症状消退。

       紧张症,不是精神分裂症

       会议共同主席Lee Wachtel(医学博士,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肯尼迪•克里格研究所神经行为单元内科主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医疗机构精神病学副教授,她没有参与该研究)在应邀评论说,目前在青少年人群中对紧张症的研究并不是很多。

       “这是一种经常被遗漏的诊断,该病对患者有非常不利的后果,特别是(Goetz博士)指出的使用了抗精神病药物时的安全性方面。”她说。

       “因此,将紧张症的概念引入儿科精神病医师(这对他们来说有点新颖)和一般精神病医师中不仅能够挽救生命,还能够减少患者痛苦,让他们变得更好,快速出院。”Wachtel博士说。

       她建议“检查运动、局部和行为症状,不要犯假设其必须是精神病的错误,因为紧张症不等同于精神分裂症,如果您往精神分裂症的方向诊断,带来的害处可能多于益处。”

       患者不一定有常见的蜡状灵活性和姿势症状(通常认为有),但可能高度易激惹,可能还有自我伤害行为。有上述任何一种症状的患者对苯二氮䓬类药物应答良好。

       Goetz博士是顾问委员会成员,获得了礼来公司及其他公司的旅行资助。他是礼来公司与杨森-希拉格公司代言人机构成员。Wachtel博士和Dhossche博士报告没有相关经济利益。

       更多阅读:Childhood Catatonia Commonly Missed, Badly Managed.Medscape.2013 Apr 0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