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务人员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行为清单(试行)》,明确划定了医务人员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的行为边界。这份新规不仅关乎医疗行业形象,更直接影响医务人员的职业发展。本文为您详细解读哪些科普行为可能触碰红线,以及如何通过合规科普为职称晋升与医院评定增添助力。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
重要提示:以下行为不仅违反行业规范,还可能导致账号封禁、行政处罚,甚至影响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
❌ 以健康科普形式违法违规发布各类广告、导流导诊
❌ 通过
❌ 宣传推广与岗位不匹配、超出本人专业领域的内容
❌ 发布未经科学验证、虚假错误内容,断章取义曲解专业指南
❌ 夸大病情和疾病治疗效果,以“神医”“神药”名义进行宣传
例如,心内科医生讲解皮肤科疾病,或夸大某种药物的疗效,此类行为不仅误导公众,也损害了医疗行业的公信力。
❌ 泄露患者个人信息,或未经患者授权同意展示可识别个人身份的影像、图片或文字
❌ 发布违背伦理道德和公序良俗、违反医德医风的内容
在科普中使用真实病例时,务必确保已获得患者授权并进行匿名化处理,避免泄露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信息。
❌ 未向医疗机构报告,以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 在离职后沿用原单位和职务信息开展互联网健康科普
新规特别强调了账号备案制度,医务人员在开展科普前,务必先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并完成备案手续。
❌ 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发布未经核准真实性、科学性的健康科普内容
❌ 未添加显著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标识的健康科普内容
随着AI技术的普及,使用AI生成或辅助创作科普内容时,必须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并对AI生成部分进行显著标识。
黄金法则:合规科普不仅能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更是医务人员建立专业声誉、促进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 内容科学准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专业指南
✅ 形式通俗易懂,采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
✅ 范围符合专业领域,不越界、不超纲
✅ 立场客观中立,不夸大、不误导
✅ 身份真实合规,已向医疗机构报告备案
根据最新政策导向,以下科普行为在职称晋升和医院评定中有望获得认可:
官方平台科普:在医疗机构认可或主办的平台上发表科普文章、视频;
学术性科普:将专业研究成果转化为科普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有传播价值;
系列化科普:围绕某一专业领域开展系统、深入的科普创作,形成个人品牌;
获奖科普作品:参与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的科普比赛并获奖的作品;
科普著作出版:正式出版的科普书籍、手册等。
1.备案登记:以医疗机构及其职能部门名义或个人职务身份开设的互联网账号,应向所在医疗机构报告备案;
2.内容审核:重要科普内容可先经科室或医院相关部门审核,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
3.专业聚焦: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跨专业发表意见;
4.来源标注:引用数据、指南时注明来源,增强可信度;
5.定期自查:定期检查已发布内容,及时更新或删除过时信息。
优秀的科普作品通常建立在深厚的学术根基之上。通过科普,医务人员能够——
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升知识转化和表达能力;
建立专业领域内的个人品牌;
发现临床问题,启发科研思路;
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科普是知识传播的桥梁,学术论文是专业水平的重要体现。二者均是学术表达的重要形式,也是职称晋升路上的有力支撑。
想让您的临床经验转化为易懂的科普内容,或沉淀为高质量学术论文吗?
医脉通论文通服务为您提供全维度专业支持,助力科普内容与学术论文顺利发表,加速您的职称晋升之路。

扫码添加论文小助手企业微信
获取一对一指导,助您的学术之路行得更稳、走得更远!
互联网健康科普是医务人员履行社会责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规框架下,医务人员应把握"科学、准确、专业、合规"的原则,既避免触碰红线,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优质科普内容建立专业声誉,同时将科普与学术成长相结合,实现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合规科普不仅是对公众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让我们共同营造清朗、有序的互联网健康科普环境,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撰写:Cynthia
审校:云霁、Atai
排版:Atai
执行:Atai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