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于传统模型!安贞医院曾勇教授团队眼底深度学习模型闪耀2025 AHA 丨 AHA・中国心声
2025-11-12

当地时间11月7-10日,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2025 AHA)在新奥尔良盛大召开。作为全球心血管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本届大会再次彰显了中国科研力量的崛起之势。


会议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曾勇教授团队的多项研究成果精彩亮相。其中,一项题为A multi-task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ng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fundus photographs基于眼底照片检测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的多任务深度学习算法”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曾勇教授团队的丁耀东医生报告了该研究的结果。




图片

丁耀东医生在AHA现场报告



研究背景与目的


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可导致心肌梗死或心脏性死亡。传统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有限,易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血管造影检查。本多中心队列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无创眼底照片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识别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开发并验证了六种不同的多任务深度学习模型,通过患者眼底照片检测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并与逻辑回归和指南推荐的传统模型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评估模型在内部测试集和独立外部测试集中的性能。表现最佳的深度学习模型Inception-Resnet-V2)在内部测试组中曲线下面积达到0.838(95%CI 0.799-0.870),在外部测试组中为0.769(95%CI 0.737-0.793)。净重分类指数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性优于传统模型(更新版Diamond-Forrester法=0.313,杜克临床评分=0.397,逻辑回归=0.220;所有P<0.001)。可解释性实验表明该模型可能与视网膜血管特征相关,且诊断效能不受传统风险因素影响。




图片


图片


研究结论


本研究证实基于无创眼底照片的深度学习模型在预测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方面优于传统模型,有助于临床医生优化患者治疗方案。


专家点评


图片

曾勇教授


这项研究开创性地利用深度学习分析眼底照片,实现了对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无创筛查,展现出显著的临床转化潜力。其创新之处在于将冠心病诊断这一难题,通过视网膜这一微血管窗口巧妙化解。研究设计严谨,通过多中心验证证实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效能(内部AUC 0.838,外部AUC 0.769),且显著优于传统临床评分模型。特别值得肯定的是,研究者通过可解释性分析揭示了模型决策与视网膜血管特征的关联,为其提供了生物学合理性支撑。这项工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提供了全新思路,有望优化临床诊疗路径,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讲者简介

图片

丁耀东 医生

  • 博士,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

  •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心脏重症委员。
  • 主要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擅长复杂冠脉介入及腔内影像学。
  •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论著9篇相关论文收录在AHJ、HEART等心血管权威期刊上。
  •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8项,参编著作2部。 
  • 主持院内高水平临床研究一项。


专家简介

图片

曾勇 教授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冠心病中心执行主任兼冠心病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SC Fellow,海医会心脏重症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心病学组委员、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冠心病介入)第一批导师、中华医学杂志编委。

  • 1998年开始从事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第一术者完成冠脉介入手术超过万例,特别是对高危复杂的冠脉病变,如其左主干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支血管病变等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家级课题。获得过四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和省部级二等及三等奖。发表文章80余篇,SCI文章40篇。参与编写书籍6部,其中主编《系统性疾病与心脏》系列丛书。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