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痛风是血尿酸超过其在血液或组织液中的饱和度并在关节局部形成尿酸钠晶体后沉积而诱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1]。痛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且随着病情进展,发作频率逐渐增加,发作时间逐渐延长,部分患者痛风发作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关节肿痛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
随着对痛风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及治疗药物的不断革新,IL-1β抑制剂等创新治疗手段的重磅问世使痛风治疗模式逐渐发生革命性改变,不仅为传统治疗无效的痛风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更在降低复发风险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基于此,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张卓莉教授就“防控痛风复发与反复发作的临床优化策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痛风规范化管理提供独到的见解。
张卓莉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临研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
曾经在英国及荷兰工作四年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理事,风湿免疫病预防专委会 副主任委员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副主编
获得国自然重大、面上等30多项资助,获得多个奖项
发表文章500余篇,包括 NEJM、BMJ、ARD、Lancet Rheumatol、Arthritis Rheumatol、Blood、Eur Respir J、JAAD等国际顶级杂志
医脉通: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许多患者即使接受治疗后仍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从临床角度来看,您认为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对患者的长期健康管理带来了哪些挑战?
张卓莉教授
在我国,痛风这一疾病负担越来越沉重。成人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约为14%,患者人数近2亿;痛风患病率约为1%~3%,患者人数逾千万,且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的趋势[3-4]。目前,痛风仍缺乏根治性的治疗方法,患者面临着较高的复发风险。有调查研究显示,近40%的痛风患者在过去一年中至少有两次复发记录。导致痛风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包括:
治疗达标率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重在管理,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目标为血尿酸<360μmol/L,维持血尿酸长程达标是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主要原则之一,长期规范达标治疗可使痛风石缩小或消失,关节症状和功能改善,有效减少痛风发作[4]。但我国痛风患者中血尿酸达标率仍偏低,临床实践在追求达标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挑战。未达标的痛风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炎的急性发作和反复发作,进一步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以及肾功能恶化风险。
治疗依从性差。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依从性不足,常间歇性用药,导致疾病控制不佳[5]。痛风属于代谢相关性疾病,与患者的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所以存在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就可以“不疼就不治”的错误概念,使得部分痛风患者持续高尿酸血症,但并未进行规范化降尿酸治疗,进而导致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里反复沉积,形成关节炎反复发作。
由此可见,建立痛风患者长期规范管理的正确观念,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是减少痛风反复发作的关键所在。
医脉通: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痛风关节炎的反复发作?这些治疗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您认为在现有的痛风长期管理方案中,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张卓莉教授
临床实践中,通过规律的降尿酸治疗,实现持续达标,是减少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反复发作的核心策略[1,4]。此外,改善生活方式也同样重要,通过适当的运动、健康的饮食习惯,可有效减少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1,4]。
医脉通:伏欣奇拜单抗作为一种新型治疗药物,近期在我国获批用于痛风治疗,它在降低痛风复发风险方面有哪些独特的优势?您如何看待这类创新药物对未来痛风治疗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张卓莉教授
参考文献: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