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仅供中国大陆地区执业的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您非前述专业人士,请离开本页面。
前言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的更新迭代和临床应用彻底改变了EGFR突变
患者治疗经过
病例思考
俞婷婷 教授:
迎刃而解,EGFR L858R突变IIIB期NSCLC达pCR
该例患者初诊为EGFR L858R突变阳性IIIB期(cT2bN2bM0)肺腺癌,伴纵隔及双肺门淋巴结转移,因肿瘤占位与血管关系密切不具备手术条件。结合该例患者伴有EGFR L858R突变这一临床公认的“难治突变”,更亟需一种兼顾强效缩瘤及安全耐受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新辅助靶向治疗的应用为该局部晚期患者创造了手术转化机会。患者接受伏美替尼80 mg QD新辅助治疗,治疗3个月后复查影像显示肿块明显缩小,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显著减少,符合手术指征并成功完成左肺上叶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显示达到pCR,最终分期降至ypT1cN0M0 IA3期。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辅助靶向治疗期间,患者整体耐受性良好。
总体而言,该病例中伏美替尼通过强效缩瘤、安全性佳,不仅实现了充分的肿瘤降期和病理缓解,验证了伏美替尼在EGFR突变NSCLC新辅助治疗中的治疗潜力,也提示对于此类患者,术前降期治疗或将成为改变预后的新路径,为临床探索新辅助靶向治疗积累了重要实践经验。
病例点评
田涛 教授:
迈向早期,中国原研三代EGFR-TKI重塑肺癌围术期治疗新格局
近年来,EGFR-TKI的应用从聚焦于晚期治疗,逐步拓展至围术期管理,推动肺癌的诊疗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其中,伏美替尼作为中国原研第三代EGFR-TKI,始终走在领域前沿,从晚期到早期不断拓展应用边界。不同于其他三代EGFR-TKI,伏美替尼创新性引入三氟乙氧基吡啶结构,具有“双活性、高选择”的药物特性,在实现强效抑瘤的同时具备更好的安全性[1],为伏美替尼的围术期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既往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新辅助伏美替尼联合化疗用于IIIA期EGFR突变NSCLC的pCR率高达41.7%,L858R突变和19del突变患者的pCR率无显著差异[2]。该结果提示,即便是较为难治的L858R突变人群,也能从伏美替尼新辅助治疗中实现与19del突变人群相当的病理缓解。该真实病例与临床研究结果相互印证,进一步验证了伏美替尼在新辅助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此外,伏美替尼在EGFR突变可切除NSCLC围术期治疗中广泛布局,有力推动了中国原研在肺癌领域治疗价值的不断提升。FRONT研究聚焦伏美替尼用于可切除的EGFR突变IIIA-IIIB期(N1-N2)肺腺癌的围术期治疗,FORESEE研究则探索了伏美替尼联合化疗新辅助治疗可切除EGFR突变II-IIIB期NSCLC的疗效,期待后续研究结果的公布。综合其独特的分子优势和全面布局,伏美替尼有望引领全球EGFR突变NSCLC围术期治疗新格局,推动EGFR突变NSCLC的围术期管理迈向精准化新阶段。
病例分享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