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指南丨《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方案专家共识(2025年)》全面解读
2025-09-26


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方案

专家共识

(2025年)


图片

精准分型,分层治疗,开启PACG诊疗新纪元



前  言

图片

近日,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联合发布了《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方案专家共识(2025年)》。这一共识在2019年版基础上进行了重要更新,为临床诊治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指导。


HOT

发病机制新认识:多因素共同作用

图片

共识指出,PACG的发生与发展与虹膜-睫状体-脉络膜组成的葡萄膜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这三者均源自中胚层,在生理状态下处于动态变化中,成为PACG发作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急性PACG发作眼的黄斑脉络膜厚度明显大于对侧眼或健康对照眼,且睫状体厚度、虹膜面积和曲率更小。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治疗或眼压下降并未明显改变脉络膜厚度,提示脉络膜增厚并非单纯为眼压升高所致,而可能是独立的发病机制。

体位改变和Valsalva动作可诱发脉络膜增厚,进而导致前房变浅、房角变窄和眼压升高,这一现象进一步证实脉络膜增厚是PACG发病的驱动因素之一。


HOT

基于机制的全新分型:六大类型

图片

2025版共识在原有分类基础上,增加晶状体和脉络膜因素,将PACG分为以下6种类型:

  1. 单纯瞳孔阻滞型:瞳孔阻滞力增大,周边虹膜向前膨隆

  2. 虹膜高褶型:中央前房深度正常,房角入口处虹膜肥厚

  3. 睫状体前位型:睫状体明显前位,将周边虹膜顶推向房角

  4. 晶状体位置异常型: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晶状体及其悬韧带前移

  5. 脉络膜膨胀型:脉络膜厚度增加,向前推挤虹膜-晶状体隔

  6. 部分睫状环阻滞型:存在部分睫状环阻滞,是发生完全睫状环阻滞的解剖学基础

图片

共识强调,近半数中国PACG患者存在多种机制共存现象,在解除瞳孔阻滞因素后,应对非瞳孔阻滞因素给予相应评估和处理。


HOT

分期治疗策略:精准医疗新标准

图片

2019版共识并未根据PACG分期给予治疗方案,2025版共识将PACG分期为:临床前期和早期、中晚期,并提供了详细的治疗路径。

临床前期和早期

合并白内障

  1. 具有瞳孔阻滞因素且无白内障者

    :以激光或手术方式行周边虹膜切开术或切除术,同时具有非瞳孔阻滞因素者,可联合行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非瞳孔阻滞因素仍导致房角关闭和眼压升高,且存在广泛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e, PAS)、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者,可考虑行透明晶状体置换联合房角分离术。
  2. 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PEI)

    :对于同时合并PAS者,可联合行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
  3. 晶状体位置异常为主要发病机制者

    :临床表现为前房极浅、晶状体更厚、晶状体拱高更高等,即使晶状体透明,建议行透明晶状体置换术,必要时联合行房角镜下房角分离术。

急性PACG发作期

在最短时间内控制眼压,才能尽可能保护患者的视功能。对于急性PACG发作期、角膜水肿影响上述首选治疗者,可先行前房穿刺或小剂量睫状体光凝术以降低眼压,为进一步步行周边虹膜切开术或切除术以及进一步手术治疗创造条件。激光或手术治疗后眼压仍有升高的可能,应定期随访,以便早期发现进行性房角关闭,并及时给予处理。重点观察房角开放程度和开放范围,周边前房深度变化和眼压情况:(1)房角开放、周边前房深度明显改善且眼压正常者,继续随诊观察;(2)房角开放、周边前房深度有所改善但眼压仍较高者,建议降眼压药物治疗;(3)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建议行手术治疗。小梁切除术仍然是金标准。

中晚期PACG治疗策略

无白内障或无白内障摘除手术指征者

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和房角部分切开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周边虹膜切除联合房角分离和内路房角部分切开术的疗效不差于小梁切除术,且比小梁切除术更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术后无需维护滤过等优势。前瞻性随机对照和自身对照研究结果证实,PACG患者穿透性Schlemm管成形术术后2年的降眼压幅度和并发症与小梁切除术相当,但前者术后无需维护滤过。

合并白内障者

  1. 建议行抗青光眼 - 白内障摘除联合手术,如PEI联合小梁切除术。
  2. 多项研究结果证明,PEI联合房角分离和内路房角部分切开术可有效控制眼压。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证实,PEI联合房角分离和房角部分切开术的疗效不差于PEI联合小梁切除术,且具有并发症更少、手术时间更短、费用更低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等优势。
  3. PEI联合其他微创抗青光眼手术(microinvasive glaucoma surgeries, MIGS),如iStent小梁微引流支架植入术、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等,也可有效降低眼压,但是目前陡峭型青光眼尚不在MIGS的适应证范围。
  4. 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比较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tube组)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trabeculectomy组)治疗白内障摘除手术或小梁切除术等内眼手术后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眼压的青光眼患者的疗效,随访5年结果显示,2个组的眼压和降眼压药物使用数量无明显差异,但tube组的累计手术失败率和需要再次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比例更低,提示人工晶状体眼可优先选择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

其他治疗方法

内路房角部分切开术以及睫状体分泌功能减弱术,包括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TSCPC)、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 cyclophotocoagulation, ECP)、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ltrasound cyclo plasty, UCP)、微脉冲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micropulse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 MP - TSCPC)等,均可选择使用。

鉴于中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眼科机构技术成熟程度、设备配置水平不同,由于晶状体摘除手术风险高于激光治疗,且无法准确预测术后屈光度数,而患者意愿和需求又存在差异,因此目前尚不适宜大范围推广透明晶状体置换术。但是,对于非瞳孔阻滞因素,尤其晶状体因素(晶状体位置异常型)为主导发病机制的PACG,可结合地区白内障摘除手术技术水平和患者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行透明晶状体置换联合房角分离术,中晚期PACG患者可酌情联合行房角切开术或其他MIGS。



总结与展望

图片

《中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方案专家共识(2025年)》基于近年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对PACG的分类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了全面更新:

机制认识深化:从单一瞳孔阻滞扩展到葡萄膜多因素参与

分型更加精准:新增"部分睫状环阻滞型",形成六大分型

治疗策略细化:建立分期治疗框架,提供清晰治疗路径

手术选择优化:提升内路房角手术地位,强调个性化治疗

这一共识的发布将为我国PACG的临床诊疗提供重要指导,推动诊疗规范化与精准化,最终造福广大患者。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医嘱。


1

形成共识意见的专家组成员: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组长,执笔)

葛 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名誉组长)

余敏斌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

刘旭阳 深圳市眼科医院(现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副组长)

陈君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组长)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前任副组长)

(以下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才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蔡鸿英 天津市眼科医院

戴超 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现在山西爱尔眼科医院)

范肃洁 邯郸市眼科医院

方严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郭文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黄丽娜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 深圳爱尔眼科医院

梁亮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现在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梁远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林丁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

潘晓晶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青岛眼科医院

申家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立医院眼科

晶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孙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唐广贤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一眼科医院

汪建涛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现在深圳市眼科医院)

王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医院(现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王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王军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现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王凯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王玉宏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

吴慧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夏晓波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

谢琳 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眼科(现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杨新光 西安市人民医院 陕西省眼科医院

原慧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医院

张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现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

张旭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张忠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郑雅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医院

钟 华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周和政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现在武汉爱尔眼科医院)

周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朱益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卓业鸿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李树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非委员,秘书)

张秀兰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非委员,秘书,整理资料)

乔春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非委员,整理资料)

谢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非委员,整理资料)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青光眼学组

王宁利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组长)

孙兴怀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副组长)

余敏斌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组长)

刘旭阳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副组长)

王怀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副组长)

(以下委员按姓氏拼音排序)

才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蔡鸿英 天津市眼科医院

陈君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

段辉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方严 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方爱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

郭慧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

郭文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黄楚开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

李鸿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李建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李树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梁亮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现在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梁远波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林丁 长沙爱尔眼科医院

卢艳 北京世纪坛医院眼科

吕建华 河北省眼科医院

潘英姿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

申家泉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省立医院眼科(现在济南正大光明眼科医院)

石晶明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眼科

唐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

唐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唐广贤 石家庄市第一医院 石家庄市第一眼科医院

汪建涛 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眼科医院

王峰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眼科)

王华 北京和睦家医院眼科

王玲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王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王大博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

王大江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

王军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王凯军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

王瑞夫 解放军新疆军区总医院北京路临床部全军眼科中心(现在乌鲁木齐爱尔眼科医院)

吴慧娟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吴仁毅 上海和平眼科医院

谢琳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眼科

应希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原慧萍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

张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现在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眼科)

张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现在湖北爱尔眼科医院)

张旭 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张忠志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郑雅娟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眼科

周崎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

朱益华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

卓业鸿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