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2025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重磅发布!该指南聚焦复苏科学中最重要、最具争议或最可能改变复苏培训与实践的指南建议,针对成人、儿童和新生儿生命支持、复苏教育科学、救治体系及复苏伦理等专题进行了全面修订。本文摘录了救治体系、新生儿生命支持、儿童基础生命支持、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儿童高级生命支持、成人高级生命支持、

心脏骤停后的生存依赖于人员、方案、政策和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并需持续进行数据收集与审查。
救治体系指南遵循统一的心脏骤停生存链(图1),从预防与复苏准备开始,继而早期识别心脏骤停,生存期效复苏,直至心脏骤停后治疗、生存期管理及康复。要优化心脏骤停后的结局,需院内外均高效运作的救治体系,并持续收集与分析数据,以改进生存链每个环节的质量。

图1 心脏骤停生存链


图2 新生儿复苏流程图

图3 新生儿救治链


早期高质量 CPR 和及时除颤是改善成人心脏骤停结局的最关键干预。
对头颈部创伤成人,若推举下颌法与气道辅助装置无法开放气道,施救者应改用仰头提颏法。
对成人心脏骤停患者,施救者应在坚硬平面上对患者实施胸外按压,并使患者躯干高度与施救者膝部大致齐平。
对呼吸骤停成人患者进行通气时,专业医护人员每6秒给予1次通气(或每分钟10次),每次通气应能见胸部起伏。
对肥胖的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应按与非肥胖者相同的方式实施CPR。
不建议对成人心脏骤停常规使用机械CPR装置。
对严重气道异物梗阻(FBAO)成人,应循环进行5次背部拍击与5次腹部快速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反应。

图4 成人FBAO流程图

对初始心律为不可电击心律的婴幼儿心脏骤停患者,尽早给予首剂
对 CPR 期间置入有创气道的婴幼儿,可考虑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₂) 监测,以评估 CPR 质量。
不应仅以特定 ETCO₂临界值作为终止婴幼儿复苏的唯一依据。
对CPR期间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婴幼儿,专业医护人员将婴儿
婴幼儿心脏骤停后,建议将
建议专业医护人员在预测婴幼儿心脏骤停后神经功能结局(良好或不良)时,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手段。
结合其他预后指标综合评估时,在婴幼儿心脏骤停后72小时内使用
对心脏骤停幸存婴幼儿进行身体、认知和情感需求评估,以指导心脏骤停后首年内的后续治疗,这一做法是合理的。


神经功能预后部分已更新,新增良好结局预测因素,并将神经丝轻链作为血清生物标志物纳入其中。
对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仍对语言指令无反应的成人患者,维持体温管理至少36小时是合理的。
成人ROSC后应避免低血压,需将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至少65 mm Hg;但目前尚无充分证据推荐使用特定升压药治疗成人心脏骤停后的低血压。
针对心脏骤停幸存者及其护理人员的新建议,重点是在病情稳定后至出院前进行结构化评估,并开展情绪困扰的治疗或转诊。

图5 成人心脏骤停后救治流程图

虽然体外生命支持(ECLS)并非适用于所有医疗场景,但对于病因潜在可逆的成人和儿童心脏骤停或围骤停患者,可采用如静脉-动脉
胸外按压、球囊面罩通气、除颤、吸痰和气管内插管等操作均可能产生气溶胶,为复苏团队成员造成感染风险。
妊娠期心脏骤停管理是十分复杂的临床场景,需要采取适应孕期生理变化的复苏策略。
对于因疑似阿片类药物过量引发的呼吸骤停,应给予阿片类拮抗剂(如纳洛酮)。受过培训的施救者、非医务人员施救者及公众均可使用纳洛酮。

图6 成人及儿童长期型左室辅助装置(LVAD)流程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