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ESC | 未被充分认识的危险因素:醛固酮失调与高血压患者心肾结局
2025-09-11

图片1(1).png

导语:醛固酮失调不仅是高血压的“幕后推手”,更是心肾事件风险的预测因子。

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近年来,醛固酮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失调对高血压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本文聚焦于醛固酮在人体血压调节中的关键性生理作用,结合2025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年会上多项研究,介绍醛固酮失调(aldosterone dysregulation,AD)作为高血压重要病理机制的证据,以及其对心肾事件风险的影响。


醛固酮:血压调节“大师”

醛固酮是主要由肾上腺球状带分泌的盐皮质激素。生理状态下,醛固酮合成和分泌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控制。醛固酮通过与肾上腺盐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发挥其生物学效应,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当体内醛固酮水平升高时,肾小管上皮细胞对Na+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导致钠水潴留和容量负荷增加,引发血压升高[1]。此外,当钠水潴留时,细胞外液及血容量扩张,对肾小球旁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可导致肾素合成和分泌受到限制,血浆肾素活性减低,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to-renin ratio,ARR)增高,由于该比值较醛固酮水平有更好的可重复性,因此,常将ARR作为衡量AD的指标[2]


近年来研究发现,升高的醛固酮不仅能够导致血压升高,还能通过盐皮质激素受体(MR)依赖和MR非依赖途径,引起血管、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损伤,最终导致心肾事件和死亡率的增加[3]。2025年ESC大会上的许多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醛固酮在高血压管理中的重要性。


ADEL研究揭示:醛固酮失调的流行特征及其对心肾结局的影响

在Late-Breaking Science专场上,来自丹麦奥尔胡斯大学的Reimar W Thomsen教授口头汇报了重磅研究——ADEL研究结果,该研究利用了丹麦全国健康注册数据,评估了AD与肾病进展、心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之间的关联,为AD与不良临床结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数据支持[4]


该队列研究纳入了丹麦全国健康登记数据(2017年1月至2024年11月),涵盖参与者完整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有符合以下条件的成年高血压患者均被纳入:确诊高血压或接受至少两类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且在研究期间接受了醛固酮和肾素检测。此处,AD定义为ARR≥27.7 pmol/mIU(相当于≥1 ng/dL/mIU/L),并额外区分了更高的ARR阈值:≥138.7 pmol/mIU(≥5 ng/dL/mIU/L)和≥225.8 pmol/mIU(≥8.1 ng/dL/mIU/L)。研究评估了ARR水平与临床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联,包括肾功能快速下降[定义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测量斜率显示每年下降至少5 mL/min/1.73 m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心梗、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复合事件)及全因死亡率。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2,030名成年高血压患者接受了AD检测。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7年。大约19%(2240人)ARR位于≥27.7至<138.7 pmol/mIU区间,ARR≥138.7至<225.8 pmol/mIU及≥225.8 pmol/mIU的比例各为1%(分别为160人和130人)。综合以上数据,约有21%的高血压具有醛固酮失调,可见AD在高血压人群中并非罕见现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表1)。


表1:12,030名参与者特征与ARR水平[4]

图片16.png


研究的进一步分析结果更是凸显了AD的严重危害。随着ARR水平升高,快速肾功能下降风险显著增加,当ARR≥27.7 pmol/mIU、≥138.7 pmol/mIU、≥225.8 pmol/mIU时,调整后风险比(aHR)分别为1.49(95% CI 1.39–1.59)、2.47(95% CI 2.13–2.86)、2.40(95% CI 1.93-2.99)。在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方面,在ARR更高阈值时,风险明显上升, ARR≥138.7 pmol/mIU和≥225.8 pmol/mIU的aHR分别为1.75(95% CI 1.19-2.56)和2.19(95% CI 1.33-3.62,表2)。此外,在随访期内,未观察到较高ARR水平与全因死亡率增加的证据。


表2:ADEL研究主要结果[4]

图片17.png


ADEL研究在较大规模的高血压人群中证实,AD与高血压患者的不良临床结局密切相关,尤其是肾功能下降风险的升高在各阈值下均较显著,而较高水平的醛固酮还会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这些数据清晰地展示了ARR水平与心肾事件风险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研究揭示了醛固酮失调在高血压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提示临床需早期识别和干预醛固酮失调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长期预后。


醛固酮失调:高血压管理中被忽视的危险因素

ADEL研究结果强调了AD在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一定的普遍性,且与心肾事件密切相关。然而遗憾的是,AD的识别在临床实践中却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ESC大会公布的另一项研究利用丹麦全国性登记数据调查了AD的发生率[5]。研究读出的AD发生率与ADEL研究相似:在2023年接受AD发生率检测的2438人中(每10万人52人),当ARR为≥27.74 pmol/mIU时,19.5%(n=475)的人被诊断为AD。当ARR临界值分别定义为≥138.7 pmol/mIU和≥225.8 pmol/mIU时,检测为AD的比例分别为3.0%和1.1%。然而,在2023年4678533名一般人群中,AD的检测率仅为每10万人52人;在715208名诊断/治疗的高血压成人中,AD的检测率也只有每10万人157人。


表3:基于丹麦全国性登记数据的AD发生率[5]

图片18.png


根据数据显示,尽管在高血压患者中AD的检测率是一般人群的3倍,但其检测率仍然很低(157/10万人),这表明AD在高血压人群中被严重低估而且识别相当不足。因此,需呼吁临床加强对AD的识别和筛查,可以考虑将ARR检测纳入高血压的常规管理路径中,以便更早、更准确地识别和治疗这类患者,从而更好地控制血压,预防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如何快速揪出高血压患者中的 AD?

在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中,对AD的快速甄别至关重要,这有助于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ESC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探讨了如何发现潜在的AD患者,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该研究深入评估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n =747),探索了与肾素和醛固酮水平相关的高血压表型[6]。研究人员根据患者血浆肾素活性(PRA≥1.45ng/mL/hr或<1.45ng/mL/hr)和血浆醛固酮浓度(PAC≥11.5ng/dL或<11.5ng/dL),将患者分为四组:高肾素和高醛固酮组(n=215)、低肾素和高醛固酮组(n=159)、高肾素和低醛固酮组(n=163)以及低肾素和低醛固酮组(n=210)。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较小(p<0.001)、脉搏较快(p=0.003)以及夜间血压变异性较大(p<0.001)是高肾素和高醛固酮水平的独立预测因素(表4)。同时,高肾素和高醛固酮组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也更高(20.8%,p = 0.021),血尿酸水平也更高(5.45±1.48 mg/dL,p=0.018)。这些发现提示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压特征,或许能够快速识别出潜在的AD患者。该研究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高血压管理向精准、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表4:逻辑回归分析结果[6]

图片19.png


总结与展望


在本届ESC大会上,多项研究聚焦于醛固酮失调,揭示了这一危险因素在高血压患者中显著增加心肾事件风险的严峻现实。然而,当前临床实践对AD的重视程度和临床识别明显不足。为了进一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未来需要提高临床医生对AD的认知水平,强化对AD的识别与管理。同时,随着对AD病理机制的深入探究,针对醛固酮靶点的新型治疗药物,如醛固酮合酶抑制剂,有望为高血压治疗带来新的选择,助力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长期预后。


小调研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 醛固酮通过钠水潴留,引发血压升高

B. 调查显示醛固酮失调在高血压人群中被严重低估而且筛查不足

C. 醛固酮失调会增加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下降风险

D. 醛固酮失调会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风险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7181  过期日期:2026-03-01


参考文献
3.Buffolo F, Tetti M, Mulatero P, Monticone S. Aldosterone as a Mediator of Cardiovascular Damage. Hypertension. 2022 Sep;79(9):1899-1911.
4.ADEL: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f clinical outcomes of aldosterone dysregulation. ESC 2025.
5.High prevalence of aldosterone dysregulation in hypertensive adults tested for aldosterone and renin levels. ESC 2025.
6.High plasma renin and aldosterone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a unique phenotype in primary hypertension. ESC 202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73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