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教授:破局“医患鸿沟”?从ACTION-China研究看中国肥胖症管理的现状与未来
2025-08-23


图片

导语:肥胖症作为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胰高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等新型药物疗法的出现和肥胖代谢外科迅速发展,肥胖症治疗领域发生了显著变革2,3。但药物治疗和减重手术作为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辅助疗法,其应用率明显偏低,亟需更新临床实践并加强患者教育以确保肥胖症的规范治疗3


近期,ACTION-China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重磅发布,该结果揭示了医患双方在肥胖症管理中的关键障碍及潜在原因,为了解和改善我国肥胖管理现状提供了重要参考3。对此,在2025年中国肥胖大会(COC 2025)会议现场,我们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伟教授,为大家解读ACTION-China研究的最新发现,并展望中国未来的肥胖症防治策略。本文整理精华内容如下,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国肥胖症的流行态势愈发严峻,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超重/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现状,以及当前临床上对于肥胖症的主要治疗手段?
陈伟教授:


我国超重/肥胖症的流行病学现状呈现三个显著特征:患病基数庞大,发病率持续攀升,健康危害日益凸显。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患病总数已达到50%以上,同时儿童及青少年群体超重/肥胖率也快速攀升至30%4。基于前二十年的增长趋势预测,若不采取强有力的干预措施,到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这将给国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5。为此,国家已启动“体重管理年”战略性行动规划。


在临床治疗方面,目前主要采用三级干预策略1,6


1.基础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涵盖营养、运动、心理行为干预及睡眠管理等综合措施。


2.药物治疗:对于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仍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患者,或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者,需要借助于减重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国内审批的减重药物有两大类,第一类是脂肪酶抑制剂,第二类是GLP-1RA。


3.减重代谢手术:针对极重度肥胖,甚至因为肥胖症造成了严重的合并慢性疾病,需要快速强力地来减重的患者,就需要接受减重代谢手术。此类患者平均减掉超出正常体重70%-80%的范围,才能够得到快速的代谢改善。



尽管我国肥胖症人群数量迅猛增长,但肥胖症患者的诊断率与有效治疗率却远未达标。为了解肥胖症患者及临床医生究竟如何看待肥胖症及其管理,ACTION-China研究应运而生。能否请您简单介绍下这一研究?近期,该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也新鲜出炉,此次分析的目的和关键发现能否请您分享下?
陈伟教授:


ACTION系列研究是一项全球性调研项目。在2022年,ACTION-China研究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并联合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该研究在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同时进行,历时3个月,共招募7000名成年肥胖症患者和1000名医疗专业人员,旨在深入了解医患双方对肥胖症管理的态度、行为和潜在障碍。结果显示,1/3的肥胖症患者低估了自身体重状况,同时医患双方在体重管理方面明显沟通不足7多数患者将肥胖视为个人问题而非医疗问题,而医患共同决策作为肥胖管理的重要环节亟待加强。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已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首轮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开展二次数据分析。本次二次分析结果揭示,在2022年研究期间,医患双方对于减重处方药物的态度可能构成体重管理障碍3。部分肥胖人群更关注药物安全性而非疗效,而部分医务人员更看重疗效,不认为胃肠道不良反应会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此外,75%的医务人员倾向药物治疗而非手术干预,50%的患者持相同观点;75%的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涉及药物治疗讨论,但同时也有近一半的医务人员因专业知识不足而缺乏药物处方信心3随着减重药物的临床应用推广,这一现状有望改善。


相比药物治疗,患者对减重手术的安全性顾虑更大,非外科医生对手术干预的顾虑也更为明显。同时,约1/3的患者和1/2的医务人员对社会服务体系在减重管理中的作用持中立态度,但双方普遍认同减重需要长期、系统的医患协同管理3



请您谈谈您如何看待此次二次分析的研究结果? 并请您结合临床经验,分享一下您对中国未来肥胖症治疗及管理有何建议?
陈伟教授:


ACTION-China研究的二次分析结果揭示了一个核心问题,医患双方在肥胖症管理中存在不同的顾虑3。这种双向顾虑主要体现在:医务人员对减重药物的临床应用缺乏信心,包括对不良反应的应对策略和疗效不佳时的管理方案;而患者的顾虑则主要源于对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未知,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和医生更稳定、自信的态度来打消患者的顾虑。


基于这些发现,未来可能需要加强两方面的培训。一是加强科普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肥胖综合防治的认知水平。二是开展专业医疗培训,规范减重药物和代谢手术临床应用。通过构建医患共同决策机制,整合多学科协作模式,我们有望建立更完善的肥胖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遏制我国肥胖症的流行趋势。



研究强调,提高“肥胖症是慢性病”的认知是改善管理的关键。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中国在肥胖教育方面还需哪些努力?
陈伟教授:


将肥胖明确界定为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这一认知需要从医患两个层面进行强化。对于患者群体而言,关键是要建立"肥胖-疾病"的关联认知,而非制造健康焦虑。当患者真正理解肥胖的慢性病属性时,才能主动参与长期生活管理,实现防治结合、预防为先的管理理念。


医务人员虽然在理论上认可肥胖的疾病属性,但在临床实践中仍受制于现有医疗体系。医务人员的认知重点在于“慢”字,即强调把肥胖症作为一种慢性病去防治。在具体实施上,仍需要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再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总体而言,推动这一转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医学专业教育,规范临床实践;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医学科普,完善公众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构建全民健康管理体系。



结语:肥胖症的诊疗与管理任重道远,ACTION-China研究为揭示中国肥胖症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提供了宝贵数据。相信未来通过医患协同、多学科合作及全民教育,我们有望逐步缩小认知鸿沟,实现肥胖症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期待未来更多研究成果落地,为中国肥胖症防治体系注入新动力。



专家简介


图片

陈伟 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教授

  •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营养健康学分会主任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总干事

  • 参加国家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获得省级科技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SCI收录44篇,主持撰写专业及科普书籍40部。

  • 始终致力于临床患者的各种类型的营养不良防治工作,主导人工营养支持的实施全过程以及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糖尿病等营养干预。在行业内编写基于医学减重、糖尿病的循证指南和专家共识多部,掌握国际前沿的技术。在国内率先开发医学营养减重体系、设立疑难重度肥胖MDT门诊。参加多种罕见病营养管理研究、家庭营养支持等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司.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0):1237-1260.

[2]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代谢病综合管理与护理专家工作组,等.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4, 23(12):1471-1478.

[3]Luo Y,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5 Jul;27(7):3627-3634.

[4]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EB/OL].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4/content_5572983.htm.

[5]中国国家卫健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

[6]王岳鹏, 等.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2): 1373-1379.

[7]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Oct;26(10):4694-4704.



图片

本视频/资讯/文章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