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遗传学的现状与应用前景
2025-08-15





核心要点







基因治疗为以往无法治愈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 光遗传学利用视蛋白(光敏蛋白)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或双极细胞转化为人工光感受器。

■ 随着多项2期临床试验的开展、监管里程碑的达成,光遗传学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所致失明的变革性疗法。


眼部基因治疗为以往无法治愈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提供了潜在治疗方案。自2017年美国 FDA 里程碑式地批准 voretigene neparvovec-rzyl(Luxturna;Spark Therapeutics 公司)用于治疗 RPE65 相关视网膜营养不良以来,该领域取得了显著拓展,众多临床试验正在探索创新疗法。


Luxturna 仍是眼部基因治疗的先驱,为确诊患有双等位基因 RPE65 突变所致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患者提供治疗。这种视网膜下注射疗法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递送功能性 RPE65 基因拷贝[1]。长期随访研究显示,该疗法虽取得一定成功,但也面临挑战:患者视觉功能显著改善的同时,部分患者出现了治疗后进行性色素改变。


今年3月,revakinagene taroretcellwey(Encelto;Neurotech Pharmaceuticals 公司)成为首个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2型的疗法。


与传统基因替代疗法不同,Encelto 采用封装细胞疗法,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持续分泌睫状神经营养因子。该疗法通过玻璃体内植入给药,可减缓光感受器退化 —— 临床试验显示,与假手术相比,24个月内椭圆体带丢失进展显著减少。其创新的半透膜设计既能保护植入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又能让睫状神经营养因子扩散至玻璃体和视网膜,实现持续治疗递送[2]


Luxturna 和 Encelto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策略:针对特定突变的靶向基因替代疗法,以及持续递送神经营养因子以保护视网膜细胞的疗法。然而,另一种极具前景的不依赖特定基因的类别 —— 光遗传学,为视网膜退化(尤其是晚期患者,其光感受器已几乎或完全丧失)提供了全新治疗思路。



光遗传学的登场

光遗传学解决了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其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核心挑战: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光感受器已严重丧失,导致靶向光感受器的基因替代疗法疗效大打折扣。光遗传学疗法旨在通过在存活的视网膜神经元(如双极细胞或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表达人工光感受器来恢复视觉功能。


在2021年的一项里程碑式研究中,Sahel 等人利用含 ChrimsonR 的光遗传学疗法联合专用护目镜,首次实现了盲患部分视觉功能的恢复[3]


多家公司正在推进光遗传学疗法的临床开发,各自采用不同的技术路径。以下是各公司的概述。



① AbbVie/RetroSense Therapeutics




图片

图 2  光遗传学利用病毒载体将光敏视蛋白引入视网膜细胞,使其对光敏感,有望在光感受器严重退化的患者中恢复视力


RST-001 试验(NCT02556736)是最早的光遗传学研究之一。该试验通过腺相关病毒载体递送通道视紫红质-2(ChR2),使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备光敏性。这项1/2期试验已完成,但详细结果尚未在同行评审文献中广泛发表。

该试验为光遗传学疗法的安全性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创新铺平了道路。研究中使用的原始视紫红质-2视蛋白光敏性较低,且由蓝光激活;后续研究尝试通过红移变体改进,以降低光毒性风险。

② GenSight Biologics




GenSight Biologics 公司的 GS030 将编码红移通道视紫红质 ChrimsonR 的 AAV2.7m8 载体与光刺激护目镜(GS030-MD)结合使用。该疗法靶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并通过专用护目镜将光线放大至特定波长和强度。

图片

图2  GenSight 公司 GS030-MD 护目镜的设计原型。据 GenSight 公司介绍,该产品的前端有一个摄像头,可以捕捉自然环境,并将图像流发送到设备内部的投影仪上。一根电缆从设备侧面穿过,连接到装有软件的处理单元,该软件可将图像调整到正确的光照强度


PIONEER 试验是一项1/2期剂量递增研究(NCT03326336),评估该联合疗法在非综合征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的疗效。根据 GenSight 公司2025年1月的股东通讯:“作为1/2期 PIONEER 临床试验的一部分,接受 GS030(我们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光遗传学候选产品)治疗的患者随访正在进行中。中期研究结果预计将于2025年公布[4]。”

③ Nanoscope Therapeutics




Nanoscope 公司采用环境光激活视蛋白技术,无需专用护目镜或外部设备。多特性视蛋白(MCO术设计用于对广谱可见光波长敏感。

Nanoscope 公司已开展针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和 Stargardt 病的临床试验。vMCO-I 试验(NCT04919473)是一项1/2期剂量递增研究,评估玻璃体内注射多特性视蛋白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RESTORE 试验(NCT04945772)是一项已完成的2期研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成人患者中评估其多特性视蛋白(MCO-010)疗法。这项随机、三盲试验将基因疗法与假注射进行对比。Nanoscope 公司宣布,88.9%(16/18)的治疗患者在视觉引导移动或物体识别方面获得临床显著改善,94.4%(17/18)的患者在视觉引导移动或视力方面获得临床显著改善[5]

STARLIGHT 试验是一项已完成的2期研究(NCT05417126),将 Nanoscope 公司的光遗传学疗法(vMCO-010)扩展至 Stargardt 病患者。结果显示,以黄斑萎缩为主的患者视力获得临床显著改善,MCO-010 治疗患者的平均敏感度提升约3dB[5]

FDA 已授予 MCO-010 用于视网膜色素变性和 Stargardt 病的孤儿药和快速通道资格。Nanoscope 公司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6]

④ Bionic Sight




Bionic Sight 公司的方法将光遗传学与神经编码设备结合,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模拟视网膜自然编码的模式。该公司的 BS01 试验(NCT04278131)是一项1/2期研究,评估其光遗传学疗法(BS01)用于治疗晚期视力丧失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


接受较低剂量的患者显示出适度但持续的改善:5名患者均出现100倍及以上的光敏感度提升,部分患者还获得了运动检测能力。接受最高两种剂量的患者改善更显著:11名患者中有10名视力提升,其中7名患者在 EDTRS 视力表上平均提升近5行[7]


今年2月,Bionic Sight 公司的 BS01 获 FDA 授予再生医学先进疗法资格。该公司目前正在筹备3期试验,推进疗法的上市批准[7]

⑤ Ray Therapeutics




Ray Therapeutics 公司的 RTx-015 采用视紫红质基方法,与通道视紫红质相比可能具有更高的光敏性。该公司近期启动了 ENVISION 试验(NCT06460844)1期研究,探索 RTx-015 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或无脉络膜症患者中的应用,并正在开发第二个项目 RTx-021,靶向视网膜双极细胞[8]

⑥ 中眸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中眸医疗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 ZM-02 采用了新开发的光敏蛋白,具有更高的光敏性、更优的安全性和更快的对光反应速度。与传统的基因补充或编辑疗法不同,ZM-02 无需针对特定的突变基因,提供了一种普适性的方法,不仅可用于治疗多基因遗传性视网膜病,也可用于治疗老年黄斑变性等其他伴随感光细胞退化的视网膜疾病。


该公司正在开展 MOON 试验(NCT06292650)—— 一项早期1期研究,在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测试 ZM-02 的多种剂量。2024年11月,该公司宣布美国 FDA 授予 ZM-02 光遗传学疗法用于治疗无特定基因限制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孤儿药资格[9]



技术驱动进步


多项技术创新推动了光遗传学的快速发展。


① 改良视蛋白




许多临床项目使用的视蛋白各具特性:

  • ChR2(AbbVie 公司的 RST-001):早期研究中使用的原始通道视紫红质-2,光敏性较低,由蓝光激活。

  • ChrimsonR(GenSight 公司的 GS030):这种红移通道视紫红质对琥珀光而非蓝光响应,降低了光毒性风险,同时与增强护目镜配合使用时可提供足够的光敏性。

  • MCOs(Nanoscope 公司):这些工程化多特性视蛋白旨在在广谱可见光和环境光水平下发挥作用,有望无需专用护目镜。

  • Chronos(Bionic Sight 公司的 BS01):与原始通道视紫红质相比,该视蛋白具有更高的光敏性和时间精度,可能实现更优的视觉信息处理。


研究人员正密切关注不同视蛋白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更快的响应时间、光谱敏感性或增强的光敏性能否在不影响安全性的前提下转化为更好的患者结局。

② 靶向细胞的策略选择




不同光遗传学疗法靶向不同的视网膜细胞,这可能对恢复的视觉质量产生影响:

  •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AbbVie、GenSight 和 Bionic Sight 公司均靶向这类细胞。这种方法对晚期疾病有效,因为即使光感受器完全丧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通常仍存活。然而,靶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会绕过视网膜中层的自然处理过程。

  • 视杆双极细胞:Nanoscope 公司靶向这类细胞。双极细胞在视觉通路中更接近丢失的光感受器,可能保留更多视网膜的自然处理功能。


最佳靶向细胞可能取决于患者的疾病阶段:早期患者可能从双极细胞靶向中获益更多;而退化极严重的患者可能仅剩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作为可行靶点。

③ 辅助技术




以下技术可增强光遗传学视觉恢复效果:

  • 光放大护目镜(如 GenSight 公司的 GS030-MD)通过检测视觉信息并将放大的光脉冲以特定波长投射到视网膜上,解决光敏性不足的问题。

  • Bionic Sight 公司使用的神经编码设备旨在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模拟自然视网膜编码的光刺激模式,可能向大脑传递更有意义的视觉信息。




待攻克的挑战






尽管进展令人鼓舞,光遗传学仍面临多项挑战:

■ 光敏性限制:即使视蛋白已改进,大多数光遗传学疗法仍需要比正常视觉更高的光强度,因此需要辅助技术或进一步的视蛋白工程改造。

■ 视觉质量:现有方法可恢复基本视觉功能,但患者仍缺乏精细视力和色觉分辨能力。

■ 视网膜重塑:晚期退化导致视网膜结构发生复杂变化,可能限制光遗传学疗效。

■ 长期安全性和持久性:早期结果令人乐观,但长期安全性和疗效持久性仍有待确认。

■ 视觉康复:接受光遗传学疗法的患者需要训练以解读新的视觉信号,这需要专门的康复方案。


自2004年问世以来,光遗传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多项临床试验采用不同方法,以不依赖特定基因的方式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疾病。随着技术成熟,光遗传学将为受毁灭性遗传性视网膜退化影响的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作者和参考文献

(上下滑动可查看)
作者:Lauren M. Ciulla, MD;Thomas A. Ciulla, MD, MBA
参考文献:[1] Luxturna 美国处方信息。https://www.gene.com/download/pdf/luxturna_prescribing.pdf
[2] Encelto 美国处方信息。www.neurotechpharmaceuticals.com/wp-content/uploads/ENCELTO-PRESCRIBING-INFORMATION.pdf
[3] Sahel, JA, Boulanger-Scemama, E., Pagot, C et al. Partial recovery of visual function in a blind patient after optogenetic therapy. Nat Med 27, 1223–1229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351-4
[4] GenSight Biologics 2025 年 1 月股东通讯。www.gensight-biologics.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Gensight_Newsletter_20250127_EN.pdf[5] Nanoscope Therapeutics 临床试验。www.nanostherapeutics.com/pipeline/clinical-trials/
[6] Nanoscope Therapeutics 研发管线。www.nanostherapeutics.com/pipeline/
[7] Bionic Sight’s BS01 Gene Therapy Receives RMAT Designation from the FDA. News release. February 18, 2025. 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25/02/18/3027640/0/en/Bionic-Sight-s-BS01-Gene-Therapy-Receives-RMAT-Designtion-from-the-FDA.html
[8] Study to Evaluate Safety of RTx-015 Injection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or Choroideremia Patients (ENVISION) Ray Therapeutics clinical trials. https://raytherapeutics.com/clinical-trials/
[9] Zhongmou Therapeutics. Zhongmou Announces Groundbreaking Clinical Data for ZM-02 and ZM-01 at ARVO and ASGCT 2025, Recognized with ARVO Foundation Travel Grant. News release. April 18, 2025. www.zmtherapeutics.com/en/news/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