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房颤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维持窦律方面显著优于药物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然而,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是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挑战。在第25届心律学大会(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新华教授进行专访,就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各类影响因素、脉冲电场消融(PFA)技术在降低房颤复发方面的潜力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分享了独到见解,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医脉通:从您丰富的临床经验来看,导致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个体因素和手术技术因素有哪些?
王新华教授:
房颤消融术后复发是临床实践中面临的重要挑战。相对于经典的室上速、特发性早博及室速消融,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患者自身因素:房颤根据持续时间可分成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可通过
其二,术者经验及医疗技术因素:术者经验以及应用的消融系统等,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密切相关。肺静脉隔离(PVI)是房颤消融的基石。在射频消融中,肺静脉消融点的质量,即是否形成永久的透壁性损伤,是直接影响房颤复发的重要因素。如果仅实现即刻或暂时的肺静脉电位消失,术后易发生电位恢复,从而导致远期房颤复发。因此,术者的操作技巧、临床经验和手术能力,也是影响房颤复发的重要方面。
其三,消融器械与技术应用:目前,国内应用的消融系统在硬件方面(如射频消融导管、三维标测系统等)已与国际主流水平同步,各类成熟系统已在临床常规应用;新型导管技术也在持续研发与优化中。因此,不同中心或术者在硬件设备上的差异已不明显。关键差异在于术者对新器械、新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有效运用先进设备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把握好消融的疗效与安全性,在追求更佳消融效果的同时,避免手术增加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这有赖于技术的进步、器械的迭代与创新,同时也离不开术者自身通过经验积累、学术交流不断提升的操作技能和对新设备的掌控度,保障房颤消融的疗效与安全。
综上,房颤消融术后复发受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主要包括患者的选择和个体特征、术者的技术水平与经验、所用的医疗设备(消融系统与导管),以及术者对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深入理解并优化这些因素对于提高房颤消融的远期成功率至关重要。
医脉通:近年来,PFA等新技术逐渐推广,您如何看待这些新技术在降低消融术后复发率方面的潜力?展望未来,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以进一步降低房颤消融术后复发风险?
王新华教授:
新技术的应用及推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最终目标是为患者带来切实获益,造福患者。因此,我们要拥抱新技术。当然,任何技术在初始阶段都难免存在需要完善或改进之处。
目前,PFA在临床应用中已取得显著进展,其消融效率较传统消融能量已大幅提升。单台手术时间可缩短约1倍。肺静脉隔离是房颤消融的基石,PFA能通过数十次有效放电在极短时间内实现完全肺静脉隔离,且并发症极低,相较于传统射频消融,显著降低了
术后随访相关研究表明,PFA实现的肺静脉持久隔离率优于现有能量源(如射频、冷冻消融)。尽管长期随访中仍有部分患者出现肺静脉传导恢复,但其恢复率低于射频和冷冻消融。长远来看,这一优势有望转化为更高的房颤消融成功率。
展望未来,PFA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首先,当前常规导管消融常仍需深度镇静,甚至全身麻醉。未来,可通过优化导管形态、工作参数(如降低输出电压、缩短脉冲宽度、调整脉冲序列参数等),来减轻患者术中的疼痛刺激,提高患者耐受性。因为患者的疼痛感和耐受性可能与导管的工作电压、脉宽、脉冲组数等多种因素有关。改进导管设计后,通过优化参数,例如将毫秒级的脉宽进一步缩短成纳秒级,可能会减轻对患者的刺激,其疼痛感受就会相应减轻;目前已有相应研究。
其次,提升导管(特别是较大型号)的操控性能至关重要。对于复杂
专家简介
王新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电生理亚专业主任,主任医师
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上海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
在国内较早开展房颤导管消融,较早提出慢性房颤“个体化”的基质改良术,在国内率先提出频发房早、短阵房速好发部位和电生理特点。在国内较早提出阵发性房颤基质分布特点和对消融疗效的影响,以更好筛选适应人群、预测消融效果。提出慢性房颤首次消融复发患者实现线性阻滞能提高成功率,提出His旁室早/室速的“序贯式”标测和消融技术并首次在较大病例序列中报道了该技术的临床疗效。提出Marshall静脉酒精消融技术细节影响线性阻滞成功率和消融疗效。累计完成房颤消融术7000余例,完成快速性心律失常消融总例数突破10000例。擅长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房扑等复杂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
承担完成国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主编电生理专著1部,参编房颤消融专著3部,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