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正红,风华正茂,珠江潮先,第15届中国肿瘤学临床试验发展论坛暨GACT/CTONG 2025年度会议于2025年8月1日-2日在广州顺利召开。本次盛会汇聚国内肿瘤学界顶尖学者与临床专家,围绕精准治疗、创新疗法、前沿技术等核心议题,深入剖析中国肿瘤临床试验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共同擘画未来合作与发展的新篇章。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CTONG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
01 作为中国胸部肿瘤领域的专家以及多项重要研究的PI,您认为该如何优化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设计(如篮子/伞式试验、适应性设计、真实世界研究整合)来加速满足这些需求的新药研发,并提高成功率?
吴一龙教授:
近年来,肺癌的治疗格局经历了显著的变革,这主要得益于新型治疗药物和治疗策略的突破性进展。抗体偶联药物(ADC)、双特异性抗体以及T细胞受体衔接器(TCE)等创新疗法的相继问世,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肺癌的治疗体系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在
另一方面,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目标治疗人群愈加细分,这对临床试验的入组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严格的入组标准导致仅有约30%的患者符合条件,而70%的患者被排除在外。这种现状促使我们需要探索创新性的临床试验设计理念。
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试验新理念。该理念的核心在于扩大患者入组范围,避免因过于严格的入选标准而排除潜在获益人群。具体而言,我们建议在特定时间段内纳入所有符合基本条件的患者,从而更真实地反映治疗方案在目标人群中的实际疗效。CTONG协作组在HER2治疗领域的研究中采用了横断面设计,将患者分为严格入组和宽松入组,并整合真实世界数据。这种设计不仅能更准确地评估治疗价值,还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研究的科学代表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理念并非中国独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在推行的"务实临床试验"(pragmatic clinical trial)采用了类似的设计思路:简化入组标准,减少非必要的检查,并以总生存期(OS)作为主要终点。这种模式已经获得监管部门的认可,并应用于III期临床试验。未来的临床试验将朝着更加务实、包容的方向发展。
此外,随着AI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临床前研究也在经历变革。FDA提出减少
02 在新药研发的推动下,您认为全球肺癌的治疗格局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请选择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肺癌治疗格局的变化趋势。
吴一龙教授:
全球肺癌治疗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两个方面。首先,靶向治疗作为精准治疗的代表,已成为肺癌治疗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在现有基础上,探索疗效更佳、安全性更好、患者可及性更高的治疗方案。近期的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单纯追求延长生存期,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倾向于选择疗效稍逊但更安全、便捷且经济可承受的方案。这提示我们,理想的靶向治疗发展方向应是寻求疗效提升与安全性优化的平衡点,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
另一方面,免疫治疗的发展路径有所不同。自2015年首个PD-1抑制剂获批以来,历经十年,我们见证了免疫治疗体系从无到有的建立,但随着以PD-1/VEGF双体异性抗体为代表的新一代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现有标准治疗的“王者地位”正不断面临着挑战。可以预见,下一代免疫治疗将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免疫治疗格局可能“重新洗牌”。这一变革不仅限于晚期治疗领域,还可能延伸至早期和局部晚期疾病的治疗模式。
若要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当前肺癌治疗格局的变化,"变脸"可谓恰如其分。正如川剧变脸的瞬息万变,新的治疗方案不断涌现,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和机会,推动肺癌治疗进入下一个全新的阶段。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