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镇静效应在
如何看待抗精神病药的镇静效应?对于不存在显著兴奋激越的患者使用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是否会带来更积极的治疗体验和转归?《锐思妙想》第 2 期,我们邀请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田润辉副主任医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李馨副主任医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夏炎主任医师(以姓氏笔画排序,排名不分先后),围绕这一课题分享立场。
三位专家将分别针对以下三个学术观点打分以表明立场(-2 非常不认同,-1 较不认同,+1 较认同,+2 非常认同),并简要阐述理由。每个观点的总分被视为受邀专家针对该观点的总体倾向,供临床参考。
“ 一、国内精神分裂症全病程管理中,抗精神病药的镇静副作用有利有弊。”
田润辉教授:2分
非常认同。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一定要慎重选择药品,不能单独追求起效快而忽略在长期治疗过程中给患者带来的其他风险。比如过度镇静、体重增加等问题。以镇静作用为例,在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不同阶段具有两面性。在急性期,特别是伴有显著兴奋、激越、
李馨教授:2分
非常认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需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需结合患者的病程、症状表现、患者偏好、抗精神病药的药理学特性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选择抗精神病药时,其镇静效应是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的核心挑战之一。尽管镇静效应有助于控制兴奋激越症状,但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急性期患者都有显著的兴奋激越,对于这类患者来说,镇静效应可能弊大于利。镇静作用引发的认知迟钝可能掩盖病情变化,甚至被误判为“症状缓解”,直到突然出现冲动行为才被发现,延误了调整治疗方案的时机。此外,对于进入病情平稳的维持期患者,此时的治疗目标已经转向社会功能康复,而与镇静相关的认知抑制(如反应速度减慢、决策能力下降)会成为阻碍患者回归社会的主要瓶颈之一。综上,对于不伴激越的急性期以及巩固维持期的患者,建议优先选择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避免因追求短期效果而影响长期预后。
夏炎教授:2分
非常认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强调个体化的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年龄、性别等综合因素考虑选择合适药物。比如镇静效应有助于控制兴奋激越症状,但相当一部分急性期患者并不伴有显著的兴奋激越,此时镇静效应往往并非必需,很可能弊大于利。例如,医生在日常查房中容易忽略睡眠中或明显嗜睡的患者,进而遗漏病情变化的线索。另外,镇静导致的日间功能抑制可能诱发恶性循环——患者因嗜睡减少户外活动,进而加重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动机缺乏),影响患者的日间社会功能,比如上学、工作等,形成 “过度镇静-社交退缩-症状恶化” 的闭环。因此,对于此类患者应优先选择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或及早停用镇静效应强的药物,在控制核心症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患者的主动参与能力,符合 “以功能恢复为终极目标” 的治疗理念。
本观点总分:6分
“二、过度镇静对患者的影响仅仅是困倦思睡,危害并不大。”
田润辉教授:-2分
非常不认同。过度镇静、代谢紊乱一直是
李馨教授:-2分
非常不认同。过度镇静的负面影响远远超出困倦思睡,尤其需要关注其系统性的危害。例如从神经机制看,镇静作用与抗组胺能(H1受体)和抗胆碱能(如M1受体)作用密切相关,而这些受体效应也经常带来注意力、工作记忆及执行功能的损害,阻碍功能恢复和正常生活。其次,过度镇静可通过影响生活方式(如减少日常运动量)间接加重代谢紊乱,抑制
夏炎教授:-2分
非常不认同。过度镇静的负面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困倦思睡,还涉及与患者长期功能恢复的多个方面。过度镇静可导致患者对周围环境的主动关注度下降,社会互动意愿降低,影响康复;部分患者可能因镇静后活动减少,出现
本观点总分:-6分
“三、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更契合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和趋势。”
田润辉教授:2分
非常认同。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依从性往往是治疗疾病的核心因素。治疗过程中,持续性副作用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当这些副作用对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影响时。当前轻症患者比较多,患者社会功能恢复要求高,选择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患者在用药后能保持患者正常的作息节奏,白天可从事轻体力工作或学习,晚上睡眠不受药物残留效应影响的药品尤为重要。这种 “无负担” 的治疗体验显著提升了治疗依从性。这一“治疗不中断生活”的特性,使患者在长期治疗中更易建立治疗信心,也同时也更加符合精神分裂症治疗“全病程管理”的核心目标。
李馨教授:2分
非常认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贯穿急性期干预、巩固期和维持期的全病程管理,终极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功能恢复、回顾社会与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弱镇静药物减少嗜睡、认知抑制等副作用,更利于患者回归日常生活。特别是对于学生、工作人群高功能需求的患者来说,良好的记忆保持、快速反应能力、清晰的思维模式等显得尤为重要。此外,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高的治疗弹性。对于急性期伴激越的患者,可采用弱镇静药物控制核心症状,同时短期联用苯二氮䓬类药物或小剂量具有强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既能快速缓解兴奋、激越,又避免长期强镇静带来的长期功能损害,进而有利于长期治疗的坚持。
夏炎教授:2分
非常认同。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不仅是控制症状,更要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传统强镇静药物虽能快速控制急性期症状,但长期镇静可能加剧患者的认知缺陷,如记忆力、执行功能下降,导致功能转归恶化。相比之下,镇静效应弱的药物可以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沟通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变化,还能让患者更积极地参与职业技能和生活技能等康复培训项目,形成“主动参与治疗”的良性反馈,有助于维持治疗的持续性。对于无显著兴奋激越的急性期和慢性患者,优先选择镇静效应较弱的抗精神病药,如
本观点总分:6分
结语
精神分裂症的全病程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的镇静效应“功过难相抵”。过度镇静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困倦思睡,而是全方位的损害。兴奋激越症状未必决定核心抗精神病药的选择:针对存在兴奋激越的患者,可通过短期联用“对症药物”控制兴奋激越,症状改善后停用,以尽可能降低药源性过度镇静及其他相关副作用的负担;针对无显著兴奋激越的急性期和慢性患者,则应优先考虑单用镇静效应弱的抗精神病药,如多巴胺受体部分激动剂
参考文献:
1. Stephen M. Stahl. (2021). Stahl’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 Neuroscientific Basi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Cambridge Press.
2.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ird Edition. September 202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