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的肺癌防治形势尤为严峻。7月18-19日,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第五届肺癌预防与控制学术会议暨湖州市肺癌预防与控制专委会第二届年会召开,来自多学科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肺癌的三级预防体系、精准筛查策略、创新诊疗技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大会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胡坚教授,从会议亮点、肺癌风险评估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全面解读我国肺癌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
医脉通:预防和控制肺癌无疑是恶性肿瘤防治的重点,请您谈谈本次会议有何亮点?
胡坚教授:
肺癌作为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双高”实体肿瘤,仍是全球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2022年全球新增肺癌病例约250万,其中死亡病例约180万,其中我国新发病例106万,死亡病例超过73万,并且这一数据呈持上升趋势。尽管肺癌的防控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次会议以肺癌三级预防体系为核心框架展开深入探讨。
在一级预防方面,重点聚焦病因预防,特别是控烟工作。我国作为烟草消费大国,吸烟人口虽从3.02亿降至2.4亿,但基数仍然庞大。除控烟外,会议还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居住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等多元预防策略。在二级预防方面,强调早筛早诊早治体系的建设,重点讨论了低剂量螺旋CT等精准诊断技术以及4S标准化治疗模式(VATS腔镜、RATS机器人、NOTES自然腔道、ERAS快速康复)。三级预防则关注进展期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构建包含多学科协作(MDT)的全生命周期照护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公共卫生、临床医学(胸外科、肿瘤内科、呼吸科等)、医技科室(影像、病理等)及护理、营养等11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肺癌防控的全面发展。同时,会议还重点探讨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数字化诊疗等创新技术在肺癌防控中的应用前景。此外,会议还积极响应"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就提高肿瘤治愈率、提升科普知晓率(目标>80%)以及优化患者生存质量等议题展开讨论,并特别规划了科普宣传月活动。
医脉通:不同指南对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存在差异,如何精准地界定能从肺癌筛查中获益最大的人群?如何将其他重要的风险因素纳入风险评估模型并验证其效果?
胡坚教授:
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需要多维度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危"这一术语具有相对性,应结合具体临床背景进行分层评估。以肺结节为例,所谓"高危结节"通常指具有较高恶性概率的病灶,而"低危结节"则可能表现为惰性生长特征或良性生物学行为。
在风险评估中,应当综合考虑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遗传背景和个体特征。其中,肿瘤家族史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虽然肺癌不属于典型遗传性疾病,但存在家族聚集现象。在临床接诊时,我们特别重视对三代直系亲属肿瘤病史的采集。此外,患者既往恶性肿瘤病史也是重要的风险评估参数。外源性因素则涵盖环境暴露和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吸烟史需要量化评估,包括吸烟年限、每日吸烟量以及吸烟指数等客观指标。同时,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史(如COPD)、特殊职业暴露史(如化工、大气污染等)以及合并疾病状况(如糖尿病)等都需要纳入综合评估。
目前国际和国内指南虽然在具体界定标准上存在差异,但核心评估要素具有一致性。主要包括年龄、肿瘤家族史、吸烟史、职业暴露史、慢性肺部疾病史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关联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虽然其确切机制尚待阐明,但临床证据支持将其作为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现在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通过整合临床数据、影像学特征和生物标志物等信息,建立多参数的数学模型来实现个体化风险评估,最终实现筛查策略的精准化。
医脉通:您认为哪些创新技术或模式最有潜力在未来提升中国控烟与肺癌预防的效果?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团队应用数字疗法预防、管理或治疗疾病的经验。
胡坚教授:
从肿瘤防治的整体策略来看,中国抗癌协会樊代明院士提出的"防、筛、诊、治、康"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预防层面,控烟工作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议题,我国在此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除环境治理外,如何有效防控肿瘤外在致癌因子,以及在高危人群中实施二级预防(即早筛早诊早治)是当前的重点。
在筛查诊断方面,现代影像学技术如低剂量螺旋CT、高分辨CT及PET/CT等发挥了关键作用。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我们能够实现结节的高效筛查和分层诊断,并通过HRCT进行精准鉴别。这种诊断模式确保了治疗时机的精准把握,避免过度或不足治疗。目前,我们以微浸润癌向浸润性腺癌的转变为手术干预的关键时间节点,实施4S标准化治疗体系(VATS腔镜、RATS机器人、NOTES自然腔道、ERAS快速康复),最终实现日间手术和周末手术的诊疗模式。
在治疗理念上,呈现出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局部治疗的微创化演进,从微创治疗向无痕治疗发展,强调器官功能保留和生活质量保障;二是基于微小残留病灶(MRD)监测的精准治疗策略。数字疗法作为新兴技术手段,在国际上备受关注。我们团队通过开发患者报告结局(PRO)体系,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庭场景,建立医患间的数字化沟通渠道。具体而言,该体系整合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MRD生物标志物监测和4S标准化治疗等多个模块,通过专用APP实现治疗数据的全流程采集和智能随访,为早期肺癌的根治性治疗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社会经济效价比,还实现了智能随访,显著降低了失访率。这些创新有望与国际前沿发展趋势相契合,逐步形成更微创、更有效、更具根治性的综合诊疗模式。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