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长期以来是可切除
围术期免疫治疗:从临床试验走向标准治疗
邬麟教授指出,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探索源于单药免疫治疗的早期探索,CheckMate 159研究首次展示了
赵军教授则提到,除CheckMate 816外,CheckMate 77T、AEGEAN和KEYNOTE-671等研究均进一步确证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疗效5-7。例如,CheckMate 77T研究证实,围术期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相比单纯新辅助化疗,术后的无事件生存期(EFS)明显改善5。特别是在非病理完全缓解(非pCR)和III期N2患者中,这种获益更加显著。“III期N2且术后病理未完全缓解的患者术后继续免疫治疗,EFS HR达到0.48,进一步支持了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8。邬麟教授补充道,“‘夹心饼式’围术期治疗模式,即新辅助免疫联合化疗+手术+术后免疫治疗,也在KEYNOTE-671、AEGEAN、RATIONALE 315等多个III期临床研究中显示了显著的生存获益”6,7,9。
人群选择:围术期免疫治疗的获益并非“一刀切”
虽然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逐渐得到确认,但患者人群的异质性,使得治疗选择面临诸多挑战。赵军教授指出,目前研究显示免疫治疗的获益与患者分期、病理缓解情况以及淋巴结状态密切相关。“CheckMate 77T研究显示,无论单站或多站N2患者均能获益,但非N2患者相对获益更大,微转移风险越高的人群,免疫治疗带来的长期获益越明显”8。
邬麟教授表示,尽管II期患者理论上术后复发风险较III期低,但仍然存在相当比例的复发患者。现有研究结果并未对II期患者的获益达成一致,比如一些研究显示IB期患者可能获益有限,而II期则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患者分期和病理状态在围术期免疫治疗中的精确选择至关重要。此外,如何通过PD-L1、ctDNA等生物标志物精准筛选优势人群,仍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的临床优化与探索方向
随着疗效的确认和人群选择逐渐清晰,围术期免疫治疗方案本身如何优化,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
邬麟教授指出,目前主流新辅助免疫化疗周期以3–4周期为主流,但不同研究设计并不统一。例如CheckMate 816采用术前3周期1,CheckMate 77T采用术前4周期5,而部分研究如NEOTORCH则尝试了术前3周期+术后1周期的模式。10“从现有结果看,三周期疗效已较充分,四周期未必带来更多缓解,治疗强度不宜盲目加码,而应结合术前评估动态调整”。
术后是否进行免疫维持治疗同样值得讨论。邬麟教授指出,CheckMate 816数据显示,pCR患者即便未接受术后免疫治疗,仍可获得较好的长期生存4;而AEGEAN、KEYNOTE-671等研究则提示术后继续治疗可能进一步提升非pCR人群的疗效6,7。“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识别出真正需要维持治疗的人。”他强调,ctDNA或MRD状态有望在未来作为治疗强度调整的生物依据,帮助区分哪些患者可以“降阶”,哪些则需“升阶”强化干预。此外,赵军教授还提出,“针对围术期治疗后的不同治疗反应,我们也需要灵活调整后续方案。新辅助治疗后未达明显缓解甚至进展的患者应考虑更积极的非手术治疗路径;而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甚至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未来是否能免除手术,目前还缺乏充分循证证据,但未来探索的空间较大。”
驱动基因阳性的患者是另一个重要的探索群体。赵军教授指出,免疫治疗在驱动基因阳性患者中的定位仍未明确。未来TKI是否可作为替代或联合方案进入围术期治疗体系,仍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支持。
小结
从明确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与长期疗效,到精准区分哪些患者群体能获益,再到具体治疗周期与药物选择上的精细化调整,这些都体现了临床探索逐步从大范围获益迈向个体化精准治疗的趋势。未来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探索精准化、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例如基于MRD等生物标志物的动态调整方案,以真正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
1506-CN-250019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