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读指南丨杨碎胜教授:肿瘤学安全性优先理念下,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的循证实践与规范探索
2025-07-18

随着医学从单纯追求疾病根治,逐步迈向兼顾功能修复与美学重塑的方向,乳腺肿瘤整形外科的整合诊治应运而生。然而,在新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操作规范的缺失以及地区发展不均等挑战依然存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下文简称《指南》)的出台,反映了从“根治优先”到“根治与功能重建并重”理念的升级。该指南结合了最新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进展,系统梳理了领域核心要点及循证依据。为此,医脉通特邀甘肃省肿瘤医院杨碎胜教授,对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的肿瘤学安全性进行深入解读和分享。


在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的发展中,肿瘤学安全性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回顾乳腺外科治疗的发展历程,其经历了从“扩大根治”到“精准微创”的转变。随着患者对生存质量要求的提升,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如保乳整形术、乳房重建术)在临床广泛应用。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Oncoplastic Surgery, OPS)的核心理念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通过组织重塑或重建技术优化乳房外观,从而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不过,在临床推广过程中,其核心争议始终围绕“肿瘤学安全性”展开,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肿瘤切除的彻底性是否因整形修复而受到影响?重建技术是否会干扰肿瘤分期、局部控制或全身治疗?


《指南》对上述争议进行了系统性回应,明确提出:“肿瘤学安全性优先”是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的核心原则,所有整形修复手段必须建立在不降低肿瘤控制效果的基础上。围绕如何确保整形操作不影响肿瘤根治的彻底性,以及怎样避免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风险等关键问题,《指南》基于中国人群数据及国际循证医学证据,共整合了国内外120余项临床研究,形成50余条推荐意见,并明确提出了肿瘤学安全性的评估框架与实践标准,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规范乳腺肿瘤整形技术的应用筑牢了循证根基。


《指南》强调:肿瘤学安全性的核心评价指标是从切缘到生存的全链条考量,而评估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的肿瘤安全性需聚焦四大维度:术中肿瘤安全性、术后局部控制率、远期生存结局和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


一、术中肿瘤学安全性:切缘阴性是金标准


肿瘤整形保乳术(Oncoplastic Breast-Conserving Surgery, OBCS)需遵循“肿瘤优先”原则,确保足够的切缘阴性(≥1 mm)和充分的组织切除量。OBCS包括容积移位技术(如腺瓣转移修复缺损)和容积置换技术(如背阔肌肌瓣填充),与传统保乳术相比,OBCS通过更灵活的组织移位或容积置换技术,可扩大切除范围(中位切除体积增加30-50%),也进一步扩大了保乳的适应症。


二、术后局部控制率:短期复发风险与传统术式无差异


在保乳整形术与传统保乳术的对比研究中发现,肿瘤整形技术并未增加患者5年局部复发率,但显著提升了乳房美容满意度。对于接受OBCS的患者,《指南》推荐结合超分割部分乳腺照射(Ultrahypofractionated PBI)以平衡疗效与美容效果。这一策略在《指南》中被列为I级推荐,美学评分显著改善,尤其适用于低危患者(0-I期、ER+、Her-2阴性)。


在即刻重建与延迟重建的选择上,对于早期乳腺癌(T1-T2N0)患者,即刻乳房重建(包括假体和自体组织)不影响局部控制效果,5年无病生存率(DFS)与延迟重建组一致。但对于三阴性乳腺癌或需术后放疗的患者,自体组织重建(如腹直肌肌瓣)的局部复发率(3.1%)显著低于假体植入(5.8%),可能与放疗导致假体周围纤维包膜挛缩,增加影像学评估难度相关。《指南》提出,即刻乳房重建(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IBR)不影响肿瘤预后,但需严格筛选适应证:①原发灶完全切除(切缘阴性);②无远处转移;③患者无严重合并症。对于需术后放疗者,推荐采用组织扩张器/假体分阶段重建,以减少放疗相关并发症(如包膜挛缩)。


三、远期生存结局:重建技术不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从保乳整形术的生存获益角度来看,接受容积置换技术的保乳患者,其总生存率(OS)与乳房切除患者无差异,然而在生活质量评分(FACT-B)上显著更高,充分体现了保乳整形术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优势。


在乳房重建材料的安全性争议方面,曾有个案报道假体植入可能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BIA-ALCL)相关,但指南明确:BIA-ALCL发病率极低(1.2/10万),且仅与毛面假体相关,建议临床优先选择光面假体或自体组织重建,尤其对于BRCA突变等高危人群,以最大程度降低潜在风险。


四、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从“安全”到“优质”的诊疗闭环


术前多学科评估(MDT)建立包含乳腺肿瘤内科、外科、整形外科、放疗科、病理科的MDT团队,通过MRI精准评估肿瘤位置、乳房体积、皮肤弹性,制定“肿瘤切除范围-修复方案-辅助治疗”一体化方案,为后续治疗奠定科学基础。


术中精准操作的“双重保障”:

技术层面:运用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评估皮瓣血供,避免因缺血导致的二次手术;

病理层面:对保乳术瘤床实施“6点定位法”冰冻病理(上下内外基底乳头侧),确保无肿瘤细胞残留。


术后分层随访体系:

保乳整形患者:前2年每3个月复查乳腺超声+瘤床MRI,之后每年靶+MRI;

重建患者:重点监测假体周围渗出、皮瓣钙化等影像学异常,结合肿瘤标志物(如CEA、CA15-3)动态变化,警惕隐匿性复发。


总  结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乳腺肿瘤治疗进入“肿瘤学安全性与功能修复并重”的新时代。通过整合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指南》系统构建了肿瘤学安全性的评估与操作框架。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需始终坚守“肿瘤控制优先”的原则,通过严格的适应症筛选、规范化操作和全周期随访,让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成为提升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双引擎”。其核心价值在于平衡肿瘤根治与生活质量,推动乳腺癌治疗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未来,随着精准医学与多学科协作的深化,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技术有望成为乳腺癌全程管理的标准组成部分,肿瘤学安全性与美学修复的平衡将迈向更高水平,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根治性治愈+个体化康复”的双重获益,在“治愈”与“生存质量”间寻找到最优解。


ysss.png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肿瘤整形外科整合诊治指南(精简版)[J]. 中国肿瘤临床, 2024, 51(24): 1243-1249. DOI: 10.12354/j.issn.1000-8179.2024.2024158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