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琳娜,冯玉娟,姚子琰,孙毅等,甘肃中医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与医院感染管理科,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发展,超声检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先进的超声检查技术可以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在疾病的筛查、诊断、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超声检查技术的迅速发展也面临一定的安全问题,超声探头使用后若未有效消毒,可能会被血液、黏膜、生殖器或直肠分泌物传播的病原菌污染,从而成为在患者之间传播病原菌的载体。此外,超声探头及耦合剂的频繁使用也导致了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升高。近年来,国内外由于超声探头及相关设施设备污染引起的感染事件屡有报道,同时也有多项研究显示超声探头细菌污染严重,有国内研究显示超声探头细菌超标率为 50%~100%[1-2],国外研究也发现体外超声探头细菌污染率为 67%[3]。由于工作目的不同,部分医用超声探头需要进入人体组织,进一步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对于超声探头相关临床消毒规范,目前尚未有“金标准”[4],临床工作者基本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5]和个人工作经验进行消毒,亟待寻求科学、规范、有效的消毒方式。因此,本文围绕医用超声探头消毒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医用超声探头污染现状
1.1 国内现状
医用超声探头使用后未经有效清洁消毒,导致病原菌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研究发现非消毒型耦合剂细菌、真菌含量超标严重,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6],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流程的正确率明显较低[7]。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统一的超声探头清洁消毒标准,且无探头专用消毒剂,杰氏棒状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在使用的探头上仍有检出[8]。医用超声探头常见致病性微生物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9]。超声探头与患者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可能将外部病菌带入患者体内或使患者体内病菌附着在探头上引发二次感染。近年来,国内关于超声探头及相关设施设备污染引起感染的事件屡有报道,如因超声耦合剂污染导致医院感染事件[10];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及手术室因为大瓶非消毒型耦合剂污染导致 5 例患者术后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下呼吸道感染[11];B 型超声探头微生物污染情况严重,出现不合格样品的医院占被检医院的 68.57%[12]。湖南省不同等级医院超声探头表面及耦合剂的采样检测显示,细菌总数超标率为 89.26%;170 份阴道超声探头侧面和顶端细菌总数超标率分别为 42.35%和 18.82%,耦合剂细菌总数超标率达 50.00%[1]。另有报道显示,北京市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体外超声探头与阴道超声探头菌落总数超标率分别为 90.17%和 98.41%[13],说明超声探头细菌污染严重,亟待寻求合适的消毒方式。还有国内研究显示,超声探头细菌超标率介于 50%~100%之间[1-2],也有研究者指出即使经过消毒处理,B 型超声探头表面上的细菌检出率仍然保持在 100%[14]。另一项研究则发现了 93.46%的菌落超标率[15]。林云万等[6]研究发现细菌总数超标率为 1.4%,而个别研究甚至记录了高达 98.41%的阴道超声探头菌落总数超标率[16];进一步的研究提示存在专职清洗人员培训不足以及对清洗消毒过程和检查环节重视不够等问题[17]。这些问题突显了建立标准化清洁消毒流程的重要性。超声探头污染来源主要包括:① 患者自身携带病菌导致感染;② 患者体内黏膜上的细菌污染;③ 耦合剂和清洁纸巾上的细菌。此外,医疗机构在进行探头清洁时,仅用医用干手纸擦拭探头上的耦合剂,未按照清洁消毒流程处理,可能导致病菌残留[8]。这些细菌可能来源于医务人员手、患者、耦合剂等,从而引发交叉感染,对母体及婴儿健康构成威胁[18]。2019 年-2021 年河北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的避孕套不良事件中,有 13 例使用避孕套行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外阴红肿瘙痒及避孕套破损等不良事件[19]。值得注意的是,阴道超声探头隔离方法各地和各医疗机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20]。
1.2 国外现状
国外研究曾报道了 8 起耦合剂导致的感染事件,提示超声探头、耦合剂及检验床单元均存在大量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达 33.8%,微生物污染严重,感染暴发可能性较大[21]。临床常用的非无菌型耦合剂多采用添加羟基苯甲酸甲酯达到抑菌目的,但有报道显示其并不能有效防止污染发生[22]。有国外研究发现体外超声探头细菌污染率为 67%[3]。Carrico 等[23]的研究指出美国全国范围内仅有 20%的人了解不正确实施感染防控措施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在侵入性操作中未进行高水平消毒,以及超声探头使用和处理过程与相关指南严重不符的情况,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另有研究指出,在超声引导穿刺和针头接触体液时,存在严重的无菌操作错误、滥用凝胶及感染控制措施不足的问题[24]。Miyague 等[25]研究发现体外超声探头中污染最严重的是腹部超声探头,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白念珠菌等多种致病菌;Lei 等[26]的研究则指出在进行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活检术时,大肠埃希菌及其他病菌能通过穿刺针进入血液,从而引起感染。Karadenz等[27]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相比腹部超声探头,用于毛发较多且潮湿部位(如腋窝和腹股沟)的超声探头污染更严重。此外,耦合剂可能充当利于细菌生长的培养基[28]。尽管进行阴道超声检查时,通常使用避孕套或探头覆盖物来减少感染风险,但高破损率和低水平消毒措施无法有效阻止病原体的传播[29],性传播疾病等疾病的常见病原体也可能通过阴道超声传播。M’Zali 等[30]发现采用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处理后,阴道超声探头细菌检出率为 86%,其中13%的探头显示人类乳头瘤病毒 DNA 检测结果呈阳性,其他潜在的病原体也可能因为阴道超声设备消毒不当而传播。Casalegno 等[31]发现经规范消毒后,仍有 2.2%的阴道超声探头可检出高致癌性的人乳头瘤病毒。也有研究显示,人乳头瘤病毒在潮湿物体表面存活 7 d 后仍具有 30%的感染率[32],在某种程度上,单纯疱疹病毒 1 型和 2 型对某些消毒剂表现出一定的抵抗力;除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在接触到患者血液及体液的情况下也可能引起交叉感染。
2 医用超声探头消毒指南
2.1 国内指南
2012 年,我国发布了《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该规范明确规定了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要求、消毒与灭菌基本原则、主要消毒方法及监测等[5];2013 年,我国又发布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国卫办医发〔2013〕40 号),明确了超声探头的消毒方式,并提出每班次检查结束后,需彻底清洁和消毒处理超声探头并干燥保存[7]。此外,我国 2016 年发布并于2018 年开始实施《医用超声耦合剂》(YY 02992016)行业标准[33],随后在 2022 年进行修订并发布《医用超声耦合剂》(YY/T 0299-2022)[34],进一步完善了医用超声耦合剂的相关规定。河南省和天津市均于 2011 年制定了超声诊疗消毒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明确规定接触完整皮肤的医用超声探头微生物菌落数应≤10 个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 CFU)/cm2(≤10 个 CFU/件),接触黏膜的医用超声探头≤5 个 CFU/cm2(≤5 个CFU/件),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湖南省制定了《医用超声探头表面消毒要求与效果评价方法》(DB43/T 1298-2017)[35],但仅对超声探头危险度进行分析,未针对现行使用的探头提供具体的分型及指导,而清洁消毒结果评价标准参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上海市于 2022 年发布《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卫生要求》(DB31/T 1343-2022)[9],规定了医用超声探头表面消毒的要求、消毒效果的评价方法、消毒的评估以及检测方法。2020 年《中国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探头清洗消毒指南》[36]发布。目前,超声诊疗尚无一套完善的清洁消毒管理制度,医疗机构超声科室感染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37]。国内尚无针对超声探头清洁消毒及其效果评价的国家/行业标准及规范,且缺乏超声探头及其设备清洁消毒的相关标准及完整的标准化操作流程与管理制度,对相关感染风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超声探头相关的消毒剂及消毒方式受限,食管、阴道等特殊超声探头细菌和病毒的残留和污染也不可避免[38],仍需制定与现有医院感染和消毒管理规范相适应的更完善的超声探头消毒管理法规,以确保超声检查治疗的安全性。
2.2 国外指南
相较于我国在超声清洁消毒规范及控制措施方面的不足,加拿大[39]、美国[40]及澳大利亚[41]等国家均已制定了相关技术指南,并先后发布了相关行业标准及建议。2008 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布了《医疗设备消毒灭菌指南》,2018 年美国医疗设备与激光安全中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颁布了相关指南。
3 医用超声探头消毒方法
目前医用超声探头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消毒型耦合剂、超声探头消毒器、湿巾擦拭、使用隔离保护套及纸巾擦拭等。加拿大超声医学会、澳大利亚超声医学学会及美国超声医学会建议[39-41]:① 尽量使用探头覆盖物(厚度>38 μm),推荐进行高水平消毒;② 培训超声检查人员,操作前后应清洗双手;③ 可先用肥皂和清水或含酶洗涤剂清洗超声探头,后用软刷和温和碱性清洗剂在流动水下清洗;④ 清洗后消毒推荐使用邻苯二甲醛 20℃浸泡10 min、戊二醛浸泡 20 min、二氧化氯 Tristel 擦拭系统、Trophon EPR 系统(过氧化氢喷雾作用 7 min)等,这也适用于术中超声及穿刺活检超声探头的消毒。巴西卫生部门建议使用 1.5%~2.4%的戊二醛、0.2%~0.32%的过氧乙酸及过氧化氢等离子体进行消毒[42]。针对体外超声探头消毒,加拿大超声医学会推荐检查后擦拭探头上的耦合剂,用含消毒剂的纸巾再次擦拭[39];检查后的日常消毒应擦拭掉探头表面耦合剂后再进行常规消毒,可使用复合双链季铵盐湿巾消毒 30 s,消毒效果合格率达 97.5%[2];还可使用 75%乙醇擦拭消毒。目前临床最常用纸巾或湿巾擦拭进行超声探头清洁消毒,但仅能去除探头表面 45%~50%的细菌[43]。物理消毒法包括薄膜隔离法或保鲜袋包裹探头及紫外线照射消毒等,以预防和阻断超声探头的交叉污染[44];化学消毒法包括用75%乙醇擦拭探头。曾有学者建议用 0.05%氯己定[45]或纸巾[46]擦拭超声探头以防止细菌传播,酒精消毒比用吸水纸擦拭更有效。消毒湿巾因兼具清洁和消毒作用,在临床上更受欢迎,其中季铵盐类消毒湿巾在临床使用最普遍[47-48],消毒效果合格率约为 97.5%;复合季铵盐消毒效果较好[48]。研究显示,使用含消毒剂的湿巾擦拭后的阴超探头带菌数均不超标[49]。有报道指出B型超声探头使用医用卫生纸清洁和含复方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消毒,能达到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要求[8]。尽管消毒湿巾对超声探头无不良影响且对皮肤黏膜无刺激性,但对于阴道超声引起的感染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满足更高的消毒标准。在我国,低度危险性医疗用品通常采用含氯消毒剂和 75%乙醇进行消毒。尽管酒精消毒可以有效防止医源性细菌传播,但研究表明其也可能导致超声探头降解[50]。同时,含氯消毒剂由于其腐蚀性强、易分解特性及需要较长的作用时间,表现出不稳定性[51]。这类消毒剂与强氧化剂和 75%乙醇均有可能引起超声探头的老化、变形甚至脆裂,碘伏等二醇物质会影响探头的通透性,相比之下,7.5%过氧化氢溶液被证明是适合体内探头高水平消毒的方法[52]。研究表明,过氧化氢等离子气体不仅能实现适当的灭菌水平,还能保持功能兼容性[53]。季铵盐类消毒剂因其安全无刺激的特点,成为一种理想的消毒选择,几乎不会对医疗器械造成损伤[54]。此外,使用复合双链季铵盐消毒湿巾及超声探头消毒器对体外超声和经阴道超声探头进行消毒,也被证实效果显著[37]。谭莉等[55]的研究表明,不同的超声探头消毒处理方式与探头表面带菌情况密切相关。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紫外线消毒器,能有效清除超声探头表面的微生物,而不会对探头造成明显损害[56]。虽然紫外线照射是国内外最常用的消毒方法之一,但由于超声探头材质的特殊性,不能采用常规的高温高压消毒法,这种方法在使用时可能干扰超声波并耗费较长时间,不适合实时消毒[57]。在国外,Trophon EPR 系统采用过氧化氢进行自动化消毒,已被广泛采纳[58]。同时,澳大利亚药物管理局已批准二氧化氯用于阴道超声探头消毒[59]。此外,部分国内外专家建议使用软布对探头进行初步清洁[60],对于有凹槽或缝隙的探头,可以采用软毛刷配合肥皂水或清洁剂进行彻底清洁,随后用干燥软布擦干或自然晾干,以确保不会因残留水分而稀释后续使用的消毒剂,从而影响效果。Frazee 等[61]的研究强调了彻底清洁的重要性,这直接影响到消毒灭菌的效果。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清洁和消毒方式之前,无论是体外还是体内使用的超声探头,首先应确保其表面残留的耦合剂被完全清除。这样不仅能提高消毒效率,还能保障医疗安全。
4 小结与展望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除了消毒方式的选择,还需要考虑消毒频率及超声探头清洁消毒后的存放等因素。高频使用的探头,如腹部和心脏探头,污染程度和交叉感染风险更高,这就需要更严格的消毒措施和频率。国内外对于超声探头储存方式暂无统一标准,各医院间存放方式各异,导致了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在超声探头消毒操作上存在较大差异。此外,季节性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微生物的存活和传播,如某些病原体在夏季高温潮湿环境下更易繁殖传播,因此在特定季节也应加强对超声探头的监控和消毒,以防止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尚无较为完善的有关医用超声探头消毒处理的相关规定及全国统一的消毒标准,清洁消毒管理力度不足,导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在超声探头消毒操作上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制定经济、实用和有效的超声探头消毒方法、完善相关标准、明确各类探头的消毒频率、存放要求等具体细则及提高医务人员对超声探头消毒重要性的认识和操作技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总之,超声探头的消毒方式研究不仅关系到医疗质量的提升,更是保护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更加安全、有效、环保的消毒方法及更适宜的新材料,以确保医用超声探头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源:张琳娜,冯玉娟,姚子琰,等.医用超声探头消毒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25,40(03):475-48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