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发水、沐浴露里的柔滑成分竟会致郁?!最新研究:日化产品中的DEA会被肠道中摩根氏菌改造成“致郁分子”,而后激活炎症、伤害大脑
2025-07-15 来源:生物谷
关键词: 二乙醇胺 DEA 抑郁症

“我爱洗澡,皮肤好好,上冲冲下洗洗,左搓搓右揉揉”~


1752539728720994.png

忙碌一天后,走进浴室,拧开水,让热热的洗澡水包裹全身,空气中弥漫着洗发水与沐浴露的香味,丰富的泡沫滑过皮肤,带走疲惫,留下洁净与舒爽。这一刻的放松与焕然一新,是不少人一天忙碌的工作、学习后,真正的放松时刻~


是不是很美好的场景?且慢!


2025年初,《美国化学会志》一篇颠覆性研究揭开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关联:日化产品中广泛使用的二乙醇胺(DEA),竟被肠道中的摩根氏菌改造成“致郁分子”,通过激活免疫炎症风暴,最终将矛头指向我们的大脑。


研究背景以及目的


近年来,“抑郁症”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每个人的身边都或多或少有人被情绪的阴霾笼罩,仿佛掉进了一个看不见的黑洞。


传统观点认为,抑郁症主要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心理压力、遗传因素等有关。但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肠道菌群与大脑健康的关系,逐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已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和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但目前,大多研究都停留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就像是「只发现两群人喜欢吃同一种水果,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们都去了同一家水果店」。


这次,科学家们不甘心只停留在表面,想挖出背后的分子机制——也就是那些具体的、能从肠道跑到大脑、或者在肠道里搅动情绪的“分子信使”!


锁定研究对象——摩根摩根菌


首先,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近 6000 名受试者,这些参与者来自不同的地域、年龄层和生活背景,他们的基因构成、饮食习惯、疾病状况和肠道微生物状况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样本。研究者详细记录了他们的健康信息,包括是否患有抑郁症、抑郁程度等。此外,还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微生物组分析手段,对受试者的基因构成进行了剖析,并全面了解他们肠道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情况。


研究者发现:在众多肠道细菌中,摩根摩根菌(没写错,因为其学名为Morganella morganii,下文简称为摩根菌)与抑郁症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关联的稳定性,研究人员回溯了受试者多年后的健康记录。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时间跨度拉长,摩根菌与抑郁症之间的这种相关性依然稳固存在。这表明,摩根菌与抑郁症之间的联系并非偶然,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深层次的生物学机制。


那么,摩根菌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增加抑郁症发病风险的呢?


研究人员深入展开了探索。他们选取了摩根菌M11(ATCC 25830)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提取了其培养物的上清液和细胞沉淀成分。他们采用了一套经前期研究验证的实验方案,以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细胞(mBMDCs)为“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这些细胞释放的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IL-6)来判断提取物是否具有免疫活性——这是因为若提取物中存在能激活免疫反应的分子,树突细胞会分泌更多此类细胞因子。


初步检测发现,细胞沉淀的提取物展现出显著的促炎活性,这提示目标分子可能主要存在于细胞内。


接下来,研究人员对有活性的细胞沉淀提取物进行了多轮分离与验证。最终从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四种结构相近的活性分子,即MmDEACL-1至MmDEACL-4。


通过核磁共振(NMR)和质谱(MS)等技术方法,研究者发现,MmDEACL-1至MmDEACL-4是一种“奇怪的脂质分子”。这种脂质分子与人体线粒体中的心磷脂极为相似,但却有着关键区别:其核心结构不是甘油,而是二乙醇胺(DEA)。DEA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污染物,正常情况下不应出现在人体内部。然而,摩根菌却能利用它合成“变种脂质”。


进一步分析发现,MmDEACL-1 至 MmDEACL-4 的区别在于 sn-1/sn-1' 位置的酰基链。通过脂肪酸甲酯化(FAME)和气相色谱 - 质谱(GC-MS)分析确定:sn-2/sn-2' 位置都是棕榈酸(C16:0),而 sn-1/sn-1' 位置分别为cis-Δ9 C16:1(1)、cyc9 C17:0(2)、cis-Δ9 C18:1(3)和cyc9 C19:0(4),其中,MmDEACL-1与2、MmDEACL-3与4分别构成“双键-环丙烷对”——环丙烷脂肪酸是细菌中常见的成分,由相应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环丙烷脂肪酸合酶(Cfas)催化生成,而摩根菌基因组中恰好存在该酶的编码基因(WP 004235450)。


并且,在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L-6的能力上,带双键的MmDEACL-1和3比带环的MmDEACL-2和4强出数倍,且呈剂量依赖性。这暗示它们的攻击具有精准的分子标靶。


那这些嵌合磷脂是如何引发炎症的呢?


研究者利用基因敲除小鼠和CRISPR技术进行了层层验证:


当小鼠树突细胞缺乏TLR2受体时,MmDEACL刺激IL-6的能力完全消失;


在人类细胞中,只有同时敲低TLR2和TLR1基因,才能阻断其活性。


由此,结论便很清晰了:MmDEACLs是TLR2/TLR1异源二聚体的高效激活剂。这类受体本是免疫系统识别细菌的“哨兵”,却被嵌合磷脂以假乱真,持续拉响警报,导致IL-6等促炎因子泛滥。而IL-6已被证实与抑郁症之间具有因果关联,其可直接打开血脑屏障,扰乱神经递质平衡。、


至此,一条完整的致病链条浮出了水面:洗发水、沐浴露中常见的日化残留DEA→ 被肠道摩根菌意外捕获DEA,合成MmDEACLs→ 嵌合磷脂激活TLR2/TLR1受体→ 触发IL-6等促炎因子↑ → 慢性炎症穿透血脑屏障,最终导致抑郁等神经症状。


小结


综上,本研究揭示了DEA可能通过被细菌整合进磷脂结构,变成一个免疫激活剂,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和抑郁症。


由此看来,那些看似“无害”的工业化学品,可能已通过意想不到的渠道,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就像这次的DEA,它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生产,在洗涤剂、面霜、洗发水等产品中频繁出现,如今也已然成为了环境里的“常客”。


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却远远跟不上它在生活中的普及速度。但本研究也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未来,我们有望基于这些发现,进一步探索更安全的化学品替代方案,以及更有效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Bang S, Shin YH, Park SM, Deng L, Williamson RT, Graham DB, Xavier RJ, Clardy J. Unusual Phospholipids from Morganella morganii Linked to Depression. J Am Chem Soc. 2025 Jan 29;147(4):2998-3002. doi: 10.1021/jacs.4c15158. Epub 2025 Jan 16. Erratum in: J Am Chem Soc. 2025 Apr 30;147(17):14879-14880. doi: 10.1021/jacs.5c05127. PMID: 39818770; PMCID: PMC11783507.


来源:生物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