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
医脉通:请您介绍一下,作为一种新兴的房颤消融技术,脉冲消融与传统消融策略相比有何优势?目前脉冲消融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如何?
龙德勇教授:
脉冲消融有望成为房颤导管消融领域的一项革命性进展。首先,从作用机制来看,传统射频消融依赖于热效应导致的组织损伤,其损伤深度主要受组织导热性的影响。然而,心脏组织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其导热性能限制了射频消融的效果。相比之下,脉冲消融基于心脏组织的介电特性,由于心脏组织富含水分且血液中含有大量电解质,使其具有良好的介电性,从而能够产生比射频消融更深的消融效果。
在临床应用方面,射频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常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而脉冲消融作为一种非热效应的消融方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痛感。就消融效率而言,射频消融需要较长时间的热量积累才能形成不可逆的、有一定深度的组织损伤,而脉冲消融的放电是瞬间的,仅为纳秒级,显著提高了消融效率。
在安全性方面,射频消融的热效应具有非选择性,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损伤。而脉冲消融在特定电压输出强度下具有组织选择性,例如在心房消融过程中,能够有效避免对冠状动脉、膈肌及食道等邻近器官、组织的损伤,从而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射频消融过程中可能因局部温度过高导致组织气化,引发爆炸性损伤,而脉冲消融不依赖热效应,可避免此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从理论层面分析,脉冲能量在安全性、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均优于传统射频能量。
目前,脉冲消融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国内多家医疗中心也已开展相关临床实践。尽管该技术尚未完全取代射频消融,但由于其操作方式与现有技术具有高度相似性,仅需进行能量模式的转换,无需重新掌握复杂的学习曲线。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脉冲消融有望成为房颤导管消融的主流能量模式。
医脉通:作为PFA领域的权威专家,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中心开展房颤脉冲消融的经验?
龙德勇教授:
虽然我们中心常规开展脉冲消融技术治疗房颤的时间尚短,但由于其操作流程及适应证选择与传统的射频消融高度相似,因此并未显著增加术者的学习曲线。目前,我们已将脉冲消融技术应用于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的治疗中,尤其对于心房扩大或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脉冲消融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优势。
从手术效率角度来看,心房容积增大的患者若采用射频消融,往往需要更长的消融时间和手术时间,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术中风险,也加重了术者的操作负担。相比之下,脉冲消融凭借其非热效应及高效的电穿孔机制,显著缩短了消融时间,提高了手术效率,且适用于各类房颤患者。此外,我们的初步临床经验表明,脉冲消融在此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稳定可靠,安全性也值得信赖。
医脉通:在房颤消融领域,您认为脉冲消融未来的应用及发展前景如何?
龙德勇教授:
我个人认为脉冲消融技术将会重塑心脏电生理领域的发展格局。
我国房颤患者基数庞大,据统计接近2000万,而目前每年完成的房颤消融手术量仅约20万例,与临床需求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传统射频消融技术因操作复杂、学习曲线陡峭,使得许多医生望而却步,认为房颤导管消融是一项高难度、高门槛的技术。然而,脉冲消融的引入有望改变这一现状。其高效、安全的特性以及更简化的操作流程,将显著降低房颤导管消融的技术门槛,可能使房颤消融逐渐转变为一项相对基础的操作,从而吸引更多医生投身于这一领域。
总之,脉冲消融技术的发展不仅将推动心脏电生理行业的整体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缩小房颤治疗供需之间的差距,吸引更多年轻医生加入这一领域,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基于脉冲消融的显著优势及其潜在影响,我对这一技术的未来前景充满信心。
专家简介
龙德勇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兼任心律失常中心二区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中国心律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心律失常介入治疗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全国心律失常治疗规范与新技术培训"项目首席导师,北京市"青苗计划"及中组部"西部之光"计划学术导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作为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及安贞医院心律失常学科带头人,长期致力于复杂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与临床治疗研究。创新性提出多种介入治疗术式,牵头制定行业诊疗规范,研发新型治疗工具与技术体系,显著提升房颤、
牵头撰写心腔内超声中国专家共识。累计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Europace、Heart Rhythm等国际权威期刊及《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担任PACE、BMC、Europace、 Heart Rhythm、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编委和审稿人
主持“十四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自然专项1项,国自然面上项目3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项(含发明专利6项),部分专利已实现临床转化。曾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先后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登峰"人才培养计划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