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寰宇智聚,风湿研新。2025年6月11日-14日,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年会于西班牙巴塞罗那圆满落幕。作为风湿免疫领域的国际盛会,EULAR年会从疾病机制研究到临床诊疗策略优化,从创新疗法探索到真实世界数据分析,议题覆盖类风湿
EULAR年会每年都吸引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临床专家与科研团队,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诊疗技术。本期医脉通有幸邀请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厉小梅教授,分享本次大会及其科室发布的
医脉通:在本次大会中,您对干燥综合征领域哪些亮点研究感兴趣?这些成果可能会对临床实践产生哪些重大影响?
厉小梅 教授
本次EULAR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各个国家的风湿病学专家,包括顶尖学者和青年才俊,大家在此进行深入的学术交流,涵盖了领域多方面的信息。在当前信息时代,尤其是AI技术出现后,临床医生和患者如何辨别信息真伪显得尤为重要。在干燥综合征领域,本次大会涵盖了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以及新药研发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专场报告,我们对干燥综合征这一疾病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自1933年眼科大夫(Henrik Sjögren教授)将其命名为Sjögren's Syndrome以来,经过多年的研究,到2023年在罗马的干燥综合征论坛将干燥综合征的命名更新为Sjögren's disease(SjD)。这一更改是基于临床研究、患者临床表现、生物学信息差异以及伴发疾病等多方面的考量,并在大会上进行了宣讲(POS0810-PARE:FROM ‘SYNDROME’ TO ‘DISEASE’: PATIENT PERSPECTIVES AND NOMENCLATURE CHANGE IN SJÖGREN)。此外,干燥综合征的命名更新也发表于《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
除了疾病名称的更替,在临床诊断方面,既往临床常采用有创的唾液腺
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面,也有新药相关研究进展,如靶向新生儿Fc受体(FcRn)的单克隆抗体,其II期临床试验结果已经发布,未来将开展III期临床试验,为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B细胞以外的新治疗靶点。
医脉通:我们关注到贵科室有多项研究成果发布,请您选取其中部分重点成果,阐述其核心结论,并说明这些成果对干燥综合征的临床诊疗工作具有哪些具体的指导价值。
厉小梅 教授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单细胞测序、空间转录组等技术,为干燥综合征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目前,干燥综合征尚无相关适应证的治疗药物,因此在基础研究方面,更需要加大力度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在本次EULAR年会中,我们团队围绕干燥综合征主题投了3篇摘要,其中1篇为口头报告(OP0143),1篇为壁报巡讲(POS0048),1篇为壁报登记(ABS0056)。
既往干燥综合征的病理机制研究多集中在免疫细胞和上皮细胞,在本次口头报告的研究中我们团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以及免疫学验证,首次报道了成纤维细胞与干燥综合征的关系。成纤维细胞作为构成组织的基质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
在既往的单细胞测序中我们发现成纤维细胞有助于血管的形成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进一步验证了成纤维细胞确实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此外,在干燥综合征中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过程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可能通过多个通道促进了淋巴细胞浸润到组织中去。因此,这个新发现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点,如果能够在这个层面上阻断干燥综合征的病理过程,可能控制灶性淋巴细胞的浸润,保留患者的上皮细胞功能。
医脉通:在参会期间,您与同行讨论最多的干燥综合征诊疗难题是什么?有没有碰撞出什么新想法?
厉小梅 教授
实际上,这个问题关乎未来的干燥综合征诊疗领域发展方向。在会上,我与新老朋友进行了学术交流,目前大家更加关注干燥综合征的治疗方面,特别是一些新的靶点和新药的临床试验。未来,这些药物,包括小分子化合物以及生物靶向药物,有可能成为首个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药物。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有以干燥综合征为适应证的药物问世。本次会议期间,我深入研习了几乎所有关于干燥综合征的议题讨论以及壁报展示内容,相信未来在基础研究方面干燥综合征一定会有突破。
点击查看公众号原文:EULAR25·论道 | 厉小梅教授解析干燥综合征诊疗新突破与未来方向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