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专家共识推荐意见一览!
2025-06-25 来源:医脉通

经皮胃造瘘术是一种专为无法经口进食但需要长期营养支持患者设计的微创手术方法。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利用CT的高密度分辨率和任意平面重组技术,可清晰显示胃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帮助精确规划穿刺路径,避免对周围血管、脏器等结构的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已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主流技术。《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专家共识(2025版)涵盖CT引导下的经皮胃造瘘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管理、并发症防治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本文整理了指南的12条推荐意见,以供临床参考。

 

问题1:哪些患者需要进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

 

推荐意见1:对于无法经口进食且需长期营养支持,尤其是无法耐受或禁忌经鼻胃管喂养患者,应优先考虑行经皮胃造瘘术。对于鼻胃管喂养≥4周仍存在吞咽困难患者和需要长期胃肠减压患者可考虑行经皮胃造瘘术。(赞同率:98.9%)

 

推荐意见2:在经皮胃造瘘术适应证患者人群中,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是一种可行的造瘘方式,可作为同类操作的首选方案。不具备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条件或内镜无法施行时,以及X线透视观察存在困难或无法通过消化道胃腔充气患者,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是可选方案。(赞同率96.9%)

 

问题2:哪些患者不适合进行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

 

推荐意见3:


(1)绝对禁忌证包括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50×10⁹/L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未获有效干预,全身感染状况未控制(如败血症、菌血症),活动性腹膜炎或造瘘区腹壁感染等。

 

(2)相对禁忌证包括大量腹水门静脉高压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容积不足、肝脾肿大或空肠/结肠覆盖穿刺路径、胸腔胃、非梗阻性口咽或食道恶性肿瘤等。(赞同率98.9%)

 

问题3: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术前需要进行哪些准备?

 

推荐意见4: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病史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评估,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按需禁食、禁饮。不强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抗凝、抗聚集等药物。(赞同率100.0%)

 

问题4: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术中如何操作?

 

推荐意见5:


(1)CT扫描检查定位:术前CT扫描检查,以确定最佳穿刺位置并记录相关图像。


(2)局部麻醉:穿刺点处应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麻醉,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度。


(3)胃腔充气:使用鼻胃管或细针经皮穿刺,注入空气或二氧化碳进行胃腔充气。


(4)固定胃壁:采用胃壁固定器将胃壁固定至腹壁,以确保手术操作的稳定性,复查CT以评估胃壁-腹壁固定线间造瘘口的位置。


(5)插入带持针套的穿刺针:在CT检查引导下使用穿刺针进入胃腔,并确认穿刺位置的准确性。


(6)导入造瘘管:通过持针套将造瘘导管送入,并在导管球囊内注入无菌水以固定导管位置。


(7)复查CT:手术完成后行CT扫描检查,以确认造瘘管的位置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赞同率98.9%)

 

问题5: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术后管理关键在何?

 

推荐意见6:术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维护造瘘管及其周围皮肤的清洁,术后12~24h开始进行首次喂养,术后2~3周拆除胃固定缝线,并定期检查,预防及处理并发症。(赞同率100.0%)

 

问题6:造瘘管何时更换?

 

推荐意见7:首次造瘘管更换时间为术后3~6个月,此后每6个月更换1次,如果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功能失效、堵塞或其他问题,应立即更换。(赞同率100.0%)

 

问题7: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常见并发症和防治策略有哪些?

 

推荐意见8:


(1)术前预防包括术前纠正凝血功能异常、CT检查评估胃壁与腹壁关系。


(2)严格无菌操作,规划穿刺路径避开大血管、实时CT检查监测造瘘锐器尖端位置;确保造瘘管与胃壁贴合,降低渗漏风险。


(3)术后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是否渗漏,怀疑感染者需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感染指标,每日检查造瘘管位置、通畅性及固定装置,定期消毒换药。


(4)并发症分级处理:轻度(局部渗血或浅表感染)采用局部压迫和冰0.9%氯化钠溶液冲洗、浅表消毒或口服抗菌药物。中度(活动性出血或渗漏)采用止血药物、手术或介入栓塞止血、更换球囊或渗漏口修补。重度(脏器穿孔或坏死性感染)采用手术探查(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修补或清创。(赞同率97.9%)

 

问题8:如何进行术后营养支持管理?

 

推荐意见9:根据患者的营养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肠内营养方案,定期监测并调整喂养策略,及时处理并发症,逐步增加活动量,并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赞同率100.0%)

 

问题9:何时拔除胃造瘘管?如何进行漏口管理?

 

推荐建议10:当患者恢复正常吞咽功能且无需持续胃造瘘支持时,应考虑拔除造瘘管。拔管前应评估漏口情况,拔管后小漏口可自愈,大漏口或不愈合者需考虑使用生长因子或负压引流处理,发生出血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赞同率100.0%)

 

问题10:进行经胃造瘘管给药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推荐建议11:在进行经胃造瘘管直接给药时,应避免用药交付错误,也需考虑药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胃内容物、胃排空时间及患者的整体状况等因素,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作用。(赞同率100.0%)

 

问题11:如何进行家庭护理?

 

推荐意见12:患者及家属定期检查造瘘管,保持清洁干燥,并定期更换无菌敷料。饮食初期应以流质饮食为主,逐渐加量,注意观察患者耐受情况。在营养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营养支持。家庭护理时,应与患者保持沟通,减轻焦虑,定期监测体征,出现不适症状及时告知医师。(赞同率100.0%)

 

小结

 

随着影像学技术和介入设备的持续进步,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的操作精度与安全性提升,其临床应用正从传统适应证(需长期营养支持且无法经口进食者)向更广泛领域拓展,如术后加速康复、慢性病营养管理及重症患者支持等。未来技术革新将聚焦多模态精准定位、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研发及智能化固定装置的应用,以降低感染风险、减少造瘘管脱落率并提升患者舒适度。同时,基于个体化营养评估的动态管理策略将进一步完善。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