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标准
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可诊断为消瘦:
(1)动态标准:即在未刻意减重的情况下,过去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体质量在原有基础之上下降5%及以上,多见于疾病早期或慢性疾病,常用于老年或住院患者的营养状态评估与干预;
(2)静态标准:即体质指数(BMI)<18.5 kg/m2(70岁以下)、20.0 kg/m2(70岁及70岁以上)或低于标准体质量的10%以上,以强调体质量下降的严重程度,常需多维度、多学科共同评估与管理。
对于无法准确给出体质量下降具体数值的个体,符合以下3项指标中的2项亦可诊断为消瘦:
(1)具有衣服尺寸明显变大的证据;
(2)亲人或朋友证实其体质量减轻;
(3)患者自己对体质量减轻有一定的量化感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
诊断流程
消瘦病因复杂,缺乏特异性且较为隐匿,医生接诊以消瘦为主诉的患者时,首先需评估患者是否确实存在消瘦,排除患者主诉体质量下降却无实际体质量下降证据的情况。一旦消瘦诊断明确,再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和选择性的辅助检查,遵循莫塔安全诊断策略(图1),明确导致消瘦的原因。
图1 消瘦的莫塔安全诊断策略
治疗方法
消瘦的治疗主要为对因治疗,具体治疗措施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营养治疗、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针对特殊人群,则需注意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膳食补充、适当运动等。如戒烟限酒,按时作息,规律饮食,进行营养指导及适当的膳食补充,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增强进食意愿等。
病因治疗:主要针对非刻意性消瘦。非肿瘤性疾病应以控制原发病为基础,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疾病,减缓病情进展,改善免疫系统功能,防止免疫低下导致的进一步消瘦,同时给予营养支持;肿瘤性疾病引起的消瘦,不能单纯通过补充能量和营养物质来解决,治疗应采取多靶点、综合性策略,既包括癌症本身的治疗,又需重视毒副作用的管理;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消瘦需识别并调整或替换引起消瘦的药物,对于药物引起的食欲减退、恶心等厌食症状,可使用促食欲药物或抗恶心药物;社会心理因素引起的消瘦需给予相应的支持,必要时可进行心理疏导。
营养治疗:设定合理的体质量增长目标,同时改善身体功能和营养状况,如提高血清蛋白水平、增强肌肉力量等。
康复治疗:根据消瘦病因选择不同的方法及仪器,例如肿瘤,需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案,在肿瘤术后可以配合进行微波理疗、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改善手术部位血液循环,促进身体恢复;胃肠动力紊乱型疾病引起的消瘦可以选择胃肠动力治疗仪进行胃肠起搏治疗,通过对胃肠的起搏点进行刺激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使用任何康复设备前,建议在专业医师或者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药物治疗:目前消瘦治疗尚无特效药物。研究显示,
图2 消瘦的诊断与管理流程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