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4日,由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联合承办的第25届心律学大会暨2025年河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学术年会(CHRS 2025)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5月24日下午,在“
1.Ouyang Feifan教授:PFA时代的持续房颤导管消融策略选择
德国汉堡大学Eppendorf医院Ouyang Feifan教授基于最新循证证据,深入解析了PFA时代背景下,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的策略优化选择。
Ouyang Feifan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在对肺静脉隔离(PVI)治疗敏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中,基于脉冲场的肺静脉隔离(PVI)与传统方案疗效相当。目前,采用单次发射装置的PFA可实现左心房后壁和峡部的隔离,但可能诱发左回旋支冠状动脉
理论上,联合Marshall静脉乙醇注射治疗可促进左心房峡部的传导阻滞,并最大限度减少PFA的应用次数及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PFA和射频消融的联合应用有望成为临床实践中的优选方案,或可在所有
2.龙德勇教授:房颤脉冲消融患者选择与全程管理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龙德勇教授指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房颤术后复发者均可应用PFA。PFA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麻醉风险、肾功能、左心房金属植入物和
在围术期管理方面,PFA术后食道损伤小,质子泵抑制剂(PPI)并非必需用药。PFA消融前予以
龙德勇教授强调,应尽量避免在有左心房植入物(如,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左心耳封堵术[LAAC]等)的患者中应用PFA。此外,PFA潜在危险仍不容忽视,患者术后心肌酶、
3.薛玉梅教授:房颤脉冲消融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聚焦房颤PFA的并发症防控,系统阐述了并发症的预防与规范化处理策略,为临床安全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PFA技术的进步(导管形态,能量参数等)减少了食道、膈神经损伤风险,但仍需要警惕PFA特有并发症的预防和管理,例如冠脉痉挛、溶血与肾功能损伤。PFA消融二尖瓣/三尖瓣峡部之前,提前予以硝酸甘油处理可预防冠脉痉挛。建议通过冠脉造影尽可能避免靠近冠脉主要血管区域放电,同时尽可能减少在冠脉区域反复叠加放电。
较少放电次数、避免悬空放电、术前/术中补液可能减少溶血风险。随着三维系统在PFA中的应用,结合提示贴靠的工具(TPI,压力技术)的使用,PFA的精准消融可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放电,将有助于减少溶血和肾功能损伤事件。
4.张劲林教授:PFA能造成二峡消融线透壁损伤吗?——临床初步经验
武汉亚洲
张劲林教授指出,不同类型PFA能量强度(场强)、消融导管类型(花瓣、环形、点状、小球形)、患者自身解剖特点(冠状窦粗细)以及是否联合Marshall酒精消融等因素均可能影响二尖瓣峡部线消融阻滞率。临床实践中,需基于患者个体解剖特征与病理生理状态,精细化制定PFA治疗方案,通过参数优化与技术整合实现消融策略的精准化,为患者带来更显著的临床获益。
5.乔庆教授:房颤脉冲消融的麻醉选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乔庆教授从麻醉医生视角,深入探讨了PFA的麻醉方案选择经验。
PFA术中患者可能出现情绪紧张、局部疼痛和胸闷不适等症状。在进行麻醉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术前评估,包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气道评估和脏器功能评估。全身麻醉主要适用于术中体动、疼痛明显、操作困难和气道梗阻的患者。
乔庆教授强调,麻醉可能存在呼吸抑制、气道梗阻、反流误吸和循环抑制的风险,麻醉管理需遵循“剂量宜小不宜多、选药宜简不宜杂、给药宜慢不宜快和处理宜早不宜迟”的原则,在保障手术操作舒适性与安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为PFA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优化的麻醉管理范式。
CHRS不仅见证了心律学领域的日新月异,更承载了每一位同仁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在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中,共同书写了心律学发展的壮丽篇章。此次“房颤脉冲消融-临床实践”专场紧扣国内外学术前沿,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全面展示了PFA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进展,为心律学领域的学术创新与临床实践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与技术迭代的持续突破,期待PFA可以为房颤患者带来更优化的治疗选择与更显著的预后改善,共同擘画心律疾病诊疗事业的璀璨新蓝图。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