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皮肤病与化妆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5-05-26 来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作者:刘鑫,关猛猛,康晓静,沈晓峰等,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皮肤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


化妆品是以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为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是指使用化妆品引起的累及皮肤、黏膜及附属器的局部或全身性损害。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病机制包括刺激反应、变态反应和皮肤屏障受损[1] 。使用化妆品的个体皮肤健康状态是影响化妆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其中重要的是使用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是否健全。对于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痤疮等,既存在免疫失调引起皮肤屏障破坏,也存在皮肤屏障受损导致免疫失调。这些疾病共同特点是由T细胞所介导或抗原-抗体所介导的炎症反应[2] 。既往研究[3] 显示,高达60.5%的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斑贴试验呈阳性。在最常见的过敏原中,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甲基异噻唑啉酮(MCI/MI)占13.2%,硫柳汞和氯化钴分别占10.5%,这些成分常存在于化妆品中。57.3%的中国成年玫瑰痤疮女性被证实对化妆品接触敏感[4] 。皮肤处于受损状态时,皮肤屏障功能不全,敏感性增加,对外界刺激不耐受,化妆品成分经皮吸收增加,可能会引发免疫反应及局部炎症,从而导致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肿等症状[5] 。因此,化妆品不良反应与炎症性皮肤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一方面,化妆品的某些成分会诱发或加重炎症性皮肤病如痤疮、玫瑰痤疮等;另一方面,某些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皮肤屏障受损,更易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6] 。


1特应性皮炎与化妆品不良反应


AD以反复发作的慢性湿疹皮疹为主要表现,伴有显著的皮肤干燥和瘙痒[7]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是化妆品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由化学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以及由免疫机制(Ⅳ型变态反应)引起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8] 。研究[9] 表明,AD的存在显著增加ICD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合并丝聚蛋白(filaggrin,FLG)基因功能缺失突变的患者,其ICD的发病风险增加高达5倍。此外,在无AD的情况下,FLG基因突变对ICD发生风险的影响要低得多。ICD往往先于ACD出现,ACD与皮肤屏障完整性、产品成分及使用频次等因素有关。


一方面,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作为化妆品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病机制之一,探究AD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与接触性皮炎等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相关性至关重要。研究[9-10] 表明,相较于非AD患者,AD患者面临化妆品引起ACD的风险往往更高。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会增加皮肤对刺激物和过敏原的渗透性,进而提升ICD或ACD的发生风险[11-12] ,Mailhol等[13]进行的单中心调查研究发现,AD患者的刺激性阈值低于健康人群,其皮肤更易受到过敏原的渗透,从而发生过敏反应。AD患者皮肤对刺激物和接触性过敏原的吸收约为健康人群的2倍,这些刺激物还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增强过敏原的穿透力,加剧接触致敏的风险。在AD中,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异常现象包括FLG缺乏(由遗传或Th2炎症引起)以及角质层脂质组成异常,这些因素共同导致皮肤屏障受损[14-15] 。由于刺激、致敏和激发反应均具有剂量依赖性,AD患者皮肤屏障受损会显著增加化妆品接触性皮炎的发病几率。此外,受损的皮肤屏障还可作为一种危险信号,激活先天性免疫,这对致敏反应的发展至关重要[11] 。


另一方面,某些化妆品成分可能会诱发AD患者的不良反应,甚至加重AD的炎症反应。Belloni等[16] 对321名儿童进行斑贴试验,研究表明AD和非AD患儿的致敏率相似,但过敏原谱不同。Lagrelius等[17] 通过队列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的AD与化妆品中的香料混合物Ⅰ的接触过敏有关。香料是儿童接触过敏的最常见原因,AD患儿的香料过敏率显著高于非AD儿童[18] 。研究[19-22] 发现,AD人群常见的化妆品相关过敏原有镍、钴、铬、羊毛脂、甲醛、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和香料等。2023年,羊毛脂被评为“美国接触性皮炎协会年度过敏原”,AD患者发生羊毛脂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风险较高[23] 。过敏原通过激活Th2/Th22轴,可能使AD复杂化[22] 。此外,化妆品的某些成分会加重AD的炎症反应,Wang等[24] 发现面部彩绘化妆品中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成分的长期暴露(24 h)可加重炎症,面部彩绘可能会引起TNF和IL-17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使细胞增殖因子(CREB和AP-1)、转录因子(FOS、JUN和JUNB)、炎症因子(TNF-α和IL-6)和细胞内信号转导因子(TNFAIP3)在内的促炎症介质的表达,最终导致AD加重。Hosokava等[25] 对轻度AD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许多AD患者清洁面部时用力摩擦皮肤可能加重皮肤炎症。值得注意的是,AD治疗中需要长期应用润肤剂,而许多外用润肤剂已被发现是接触致敏剂[9] 。润肤剂的频繁使用、长期接触过敏原导致AD患者发生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风险增加[18] 。有病例报告[26]表明,难治性特应性皮炎患者需高度警惕润肤剂中的香料或羊毛脂醇的致敏风险。含橄榄油、椰子油等纯油类护肤品因其油酸含量过高,会增加经表皮失水量(TEWL),因此不推荐外用。为降低过敏风险,建议避免使用含有完整蛋白质形式的变应原(如花生、燕麦等)和半抗原成分(羊毛脂、甲基异噻唑啉酮等)的产品[27] 。对于易过敏或反复面部皮炎的患者,建议首次使用化妆品时涂抹在前臂屈侧或耳后皮肤进行局部测试,必要时通过斑贴试验评估成分致敏风险[28] 。Arafune等[29] 提出,在生命早期减少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暴露,可能降低AD的早期发病风险。


2玫瑰痤疮与化妆品不良反应

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表现为潮红、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脓疱等,偶有眼部受累[30-31] 。玫瑰痤疮患者因皮肤屏障受损及过敏反应更易发生化妆品不良反应[32] 。一方面,玫瑰痤疮患者蛋白表达下降,皮肤屏障受损,更容易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研究证实,玫瑰痤疮的严重程度与皮肤屏障损伤之间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炎症本身、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先天免疫相关的表皮内蛋白酶活性增加也可能导致皮肤屏障受损[33] 。玫瑰痤疮患者角质层蛋白质的完整性发生变化[34] 。


Medgyesi等[35] 利用RNA测序证实发现玫瑰痤疮患者中相关蛋白Claudin(CLDN)的表达显著下降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进而更易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另一方面,玫瑰痤疮患者易出现敏感性皮肤,而某些化妆品成分是最常见的致敏原。其中,国外学者对玫瑰痤疮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36-37] 发现,化妆品是最常见的致敏来源,最常见的过敏原为镍、秘鲁香脂和丙二醇。Darrigade等[38] 通过对耐药性玫瑰痤疮的研究,证实了接触甲醛、香料、防腐剂(尤其是异噻唑啉酮类)及柠檬烯等化妆品成分,可能会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避免使用含该成分的化妆品后症状缓解。对中国玫瑰痤疮患者而言,国内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研究。Chen等[4] 对中国玫瑰痤疮患者的前瞻性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防腐剂和香料是中国女性玫瑰痤疮患者患化妆品ACD的主要原因。在中国玫瑰痤疮患者中“敏感性皮肤”可能更为常见,并与接触性皮炎重叠或相关。在大多数患有玫瑰痤疮和化妆品ACD的患者中,过敏和刺激反应与其发病机制有关。遗传倾向、局部表皮屏障受损、玫瑰痤疮炎症、原有皮肤病、同时暴露于多种过敏原以及过敏原之间的交叉过敏反应都可能导致化妆品皮炎的发生率增加[39] 。


3痤疮与化妆品不良反应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的炎症性疾病,人群中终生发病率约为85%[40] ,在青少年中尤为多见。化妆品不仅是痤疮初发的潜在诱因,也可能成为推动病情进展的关键因素。化妆品致痤疮样皮损较常见,一般发生在青春期后,女性较男性多见,呈轻度痤疮样皮疹,表现为接触部位出现粉刺、丘疹、脓疱等。痤疮样反应与化妆品成分有关,相对于普通化妆品,功效性化妆品出现痤疮样反应的概率减少[41] 。

Araviiskaia等[42] 揭示了化妆品中引起闭合性粉刺的常见成分,主要包括:羊毛脂、凡士林、硬脂酸丁酯、月桂醇、油酸、棕榈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等,并且受影响区域的皮肤常表现为皮脂腺导管的狭窄和堵塞,以及角质层的异常堆积。化妆品中的某些成分如对苯二酚,会刺激毛囊皮脂腺,引起毛囊口上皮细胞增殖与角化过度,促进毛囊皮脂腺内的角化异常加速,使皮脂排出障碍[43] 。毛囊皮脂腺导管发生机械性阻塞,致皮脂积聚,延缓角质剥脱,从而形成痤疮样病变。


既往有痤疮病史,可以和化妆品痤疮样反应叠加,皮损呈多样化。激进的皮肤护理方案和不合适的化妆品,会影响痤疮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例如刺激性强的化妆品使用不当会破坏皮肤屏障和打破皮肤微

生物群平衡,尤其是皮脂腺区域的平衡,从而激活先天性免疫,引发炎症,导致痤疮复发[44] 。使用pH值不合适的清洁剂或过度清洁会加重痤疮。碱性肥皂增加皮肤表面的pH值、TEWL,损害皮肤屏障的修复机制,从而导致皮肤敏感、脱皮、干燥和灼痛等[45] 。过氧化苯甲酰(BPO)在痤疮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46] 。有研究[42] 表明,含有4%~6%过氧化苯甲酰的洁面乳耐受性良好,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依从性。然而,10%的过氧化苯甲酰会降低皮肤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的水平,损害皮肤屏障功能,因此需配合抗氧化剂使用。但需注意,痤疮是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所致,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活性成分不宜添加较多,以免堵塞毛孔。另外,过度清洁会导致皮肤表面的细胞间脂质和亲脂性物质丢失,以致皮肤屏障破坏[47] 。建议每天清洗面部2次,选用pH值接近正常皮肤的清洁剂以减少刺激性,并结合使用保湿剂,以减少痤疮发生和改善皮肤干燥[42] 。环境因素如低温、低湿度、紫外线照射以及环境污染对皮肤屏障功能具有负面影响,应避免长时间暴露[48] 。痤疮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退导致光敏感性增强,过氧化苯甲酰或维A酸治疗可能加剧光敏感性,故紫外线防护尤为重要[42] 。


4荨麻疹与化妆品不良反应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异质性炎症性皮肤病,该疾病是由于皮肤肥大细胞的激活和脱颗粒,随后释放组胺和其他介质,导致感觉神经激活、血管扩张、血浆外渗和细胞募集所致。荨麻疹核心的两种介导类型包括IgE介导的Ⅰ型自身免疫和IgG介导的Ⅱb型自身免疫。根据诱发因素可分为自发性荨麻疹(无明确的诱发因素)和诱导性荨麻疹(有明确的诱发因素)[49] 。化妆品致敏成分可直接激活或通过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激活肥大细胞,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趋化因子等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聚集,从而导致接触性荨麻疹的发生[50] 。化妆品接触性荨麻疹是一种速发型变态反应,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对某些物质的过度反应,导致皮肤发生炎症[51] 。护发产品、唇膏、指甲油、纹身等化妆品中可能含有的乙醇、防腐剂、香精、果酸类物质会对皮肤造成不同的刺激。长期使用或接触含有易致敏成分的化妆品可能会引起荨麻疹,表现为局部水肿性风团、红斑、斑片且伴有不同程度瘙痒。若使用范围或使用量较大,可能会引起荨麻疹急性发作,导致严重症状出现[51] 。蚕丝提取物可用于改善化妆品、护肤品的质地,被列入医药部准药品原料标准,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但Yasuda等[52] 发现,含蚕丝的洗面奶可导致面部接触性荨麻疹。


荨麻疹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6周)和慢性荨麻疹(病程>6周)。与急性荨麻疹相比,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或诱因通常更难以明确。其中,化妆品使用不当可能是其诱因之一。例如,一些含有酒精成分的化妆品可能会对肌肤产生刺激,引发过敏反应;同时,某些具有特殊功效如美白、去斑的化妆品,可能含有特殊成分,从而导致皮肤过敏[53] 。Dickison等[54] 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使用凝胶指甲油会加重手部皮炎,指甲油中含有丙烯酸酯类和甲基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停止使用指甲油后慢性荨麻疹得到改善。因此,慢性荨麻疹可能继发于

反复和长期接触含有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的化妆品。


5总结和展望


本文综述了炎症性皮肤病与化妆品不良反应之间的复杂关系,强调了化妆品风险成分与皮肤屏障功能在疾病发生中的核心作用。一方面,化妆品的某些成分会诱发或加重炎症性皮肤病;另一方面,某些炎症性皮肤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易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在预防化妆品不良反应方面,推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化妆品,并减少更换频率,避免使用含有过多香料和化学添加剂的化妆品,必要时通过斑贴试验评估成分致敏风险。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个体化的皮肤屏障修复策略,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化妆品来减少不良反应。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


来源:刘鑫,关猛猛,康晓静,等.炎症性皮肤病与化妆品不良反应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5,39(04):454-459.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