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5月10日~13日,备受瞩目的 2025 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学会与欧洲内分泌学会联合大会(2025 ESPE-ESE)在丹麦哥本哈根隆重召开。大会以“以内分泌之径,贯连生命全程(Connecting Endocrinology Across the Life Course)” 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 7500 多名代表,旨在促进儿科与成人内分泌学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内分泌学领域的前沿进展。
在本次大会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生殖医学领域,科学家们取得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成功培育出新型的三维人类卵巢类器官(ovaroids)。这一创新模型有望加深我们对卵巢发育机制的理解,并为性发育差异(DSDs)和不孕症等疑难病症的诊治开辟新的路径。

从胚胎发育到实验室模型:攻克早期性发育研究难题
性腺发育是人类胚胎早期阶段的关键过程,通常在胚胎四周左右开始形成,六周时决定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然而,这一过程的复杂性和早期发生的特点使得研究人员难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性腺发育及其相关疾病,来自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从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分化出支持卵子生长和成熟的卵巢体细胞——颗粒样细胞和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的新方法,并将这两种细胞群体结合形成了能够复制卵巢滤泡关键结构和功能的人类卵巢类器官。与以往的模型不同,这是首次在不引入外源性转录因子的情况下成功培育出卵巢类器官。
技术突破与疾病建模:为性发育差异提供精准研究平台
研究团队采用了严格定义的培养基,通过稳健的协议依次将人类XX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颗粒样细胞(iGLCs)和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GCLCs)。在分化过程中,细胞表达了相应的谱系标记,最终分化的细胞即使在超过两个月的延长培养中也能表达初级滤泡标记物(如FOXL2、RSPO1),表明它们是真正的卵巢体细胞前体。
此外,研究团队还从hiPSCs中衍生出原始生殖细胞样细胞(PGCLCs),这些细胞通过表达SOX17、BLIMP1、TFAP2C和NANOS3来定义。通过将体外衍生的PGCLCs与iGLCs共培养,研究人员评估了它们重建与原始生殖细胞向卵原细胞分化相关的滤泡结构和发育的能力。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该团队计划利用这个系统引入之前确定的导致SRY阴性46,XX睾丸或卵巢睾丸发育差异的变异。
临床转化与应用前景:推动生殖医学发展
该研究的资深作者Anu Bashamboo博士指出,通过使用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创建人类特定的实验室培育的睾丸和卵巢发育模型,这项研究克服了该领域的一个关键限制——由于发育基因和机制在物种间的保守性较差,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这一创新平台为在受控环境中研究基因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Bashamboo博士还强调,这项工作更广泛地贡献了一个可扩展的、与人类相关的模型系统,涵盖了发育生物学、生殖医学和遗传诊断领域。它弥合了基础科学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差距,提供了可能改善诊断结果并支持为DSDs及相关生殖障碍(包括不孕症和某些类型的卵巢肿瘤)患者开发靶向治疗的工具。此外,该模型还为筛选影响人类性腺的药物和环境毒素、个性化医疗以及未来的治疗干预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