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氨蝶呤有口服片剂,还有注射针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该选择哪一种呢?
2025-05-17

以下文章来源于韦尼医生,作者沉默宝藏

类风湿关节炎,曾一度被称为“不死的癌症”,说明这是一种对患者身体与精神都会造成严重伤害的疾病,其危害性不亚于癌症。由于一般不会直接对患者生命造成影响,因此用“不死的”来限定这种“癌症”。甲氨蝶呤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之一,其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前临床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甲氨蝶呤既有口服片剂,也有皮下注射的针剂,它们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选择呢?

NO.1生物利用度与剂量等效性

1. 口服片剂

生物利用度约60-70%,剂量≥15mg/周时吸收率下降(受食物和胃肠道因素影响),常用剂量为7.5-20mg/周,分次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反应。


2. 皮下注射针剂

生物利用度接近100%,剂量与血药浓度更线性相关,同等剂量下疗效可能优于口服(尤其对口服反应不佳者)。


NO.2适用人群的选择

1. 优先口服片剂的情况对甲氨蝶呤低剂量治疗即有效(如老年或体重较轻患者),患者抗拒注射或无法自行/定期就医注射者。
2. 优先皮下注射针剂的情况口服甲氨蝶呤片剂疗效不佳(未达到治疗目标),或胃肠道副作用明显(恶心、呕吐),或需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15mg/周),或存在吸收障碍(如肠炎、胃轻瘫)者。    

NO.3不良反应的差异

1. 胃肠道反应甲氨蝶呤口服片剂更易引发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约30% - 50%,皮下注射针剂直接入血,避免胃肠道刺激,发生率降至10% - 15%。甲氨蝶呤皮下注射针剂更适合口服不耐受者(如存在胃肠疾病患者)。  

2. 肝毒性/骨髓抑制

甲氨蝶呤口服片剂与皮下注射针剂的肝毒性与骨髓抑制的风险相似,但皮下注射针剂因吸收稳定,可能减少波动性副作用。  

3. 局部反应

甲氨蝶呤皮下注射针剂可能导致注射部位红肿。 

NO.4临床使用建议

1. 初始治疗通常从甲氨蝶呤口服片剂开始(7.5-10mg/周),逐渐递增至目标剂量。  
2. 切换指征若使用甲氨蝶呤口服片剂4 - 8周未达标或不耐受,可换为皮下注射针剂(剂量需1:1转换)。  
3. 联合用药甲氨蝶呤与生物制剂联用时(如与TNF-α抑制剂联合使用),皮下注射针剂可能降低抗药抗体风险。 
4. 叶酸补充无论使用甲氨蝶呤口服片剂还是皮下注射针剂,均推荐补充叶酸(5-10mg/周)以减少不良反应
5. 监测要求无论使用甲氨蝶呤口服片剂还是皮下注射针剂,使用前及使用期间都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