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敏,侯勇丽,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
1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适应证的拓展
依据专家共识和临床指南,对于那些希望保持生育功能的EC患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年龄不超过40岁;对于年龄40~45岁且有强烈生育愿望的患者,在经验丰富的医疗团队进行全面评估并确保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也可以考虑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2)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样腺癌。(3)肿瘤为高分化,并且这一诊断已经过病理专家的会诊确认无误。(4)雌
1.1 肿瘤中分化 欧洲
1.2 肿瘤浅肌层侵犯 英国妇科癌症协会将EC保留生育功能的适应证扩展到浅肌层浸润[6]。但国外一项研究对5例G1 EC伴肌层浸润深度2~3mm的患者予以口服孕激素治疗,其CR率、活产率、复发率分别为100%、60%、40%[7]。虽然有一定的缓解率和妊娠率,但复发率较高且缺乏大数据支持,仍需进一步探究不同程度肌层浸润患者的治疗结局。
2 分子分型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指导
在2013年,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项目运用多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首次提出了EC的分子分型。这一分型方法将EC细分为DNA聚合酶ε(polymerase epsilon,POLE)超突变型(POLEmut)、微卫星不稳定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型(mismatch repair-deficient,MMRd)、体细胞低拷贝数(copy number low,CNL)或非特异性分子谱型(no specific molecular profile,NSMP)、体细胞高拷贝数(copy number high,CNH)或p53异常型(p53abn)。这些分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预后,并为其精准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紧接着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一种简单的、临床可行的分型方式,即POLEmut型、MMRd型、NSMP型、p53abn型,用于临床危险分层及指导辅助治疗,成为EC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并且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方面也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2.1 POLEmut型 这类肿瘤的主要特征包括高突变负荷、独特的特征性突变模式以及良好的临床预后,从而使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受益。由于此分型与无进展生存期、无瘤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延长和远处转移风险降低有关,因此认为是保留生育功能的良好指标[8]。但Chung等[9]的一项荟萃分析纳入54例接受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G1~G2级EC患者,其中2例为POLEmut型,1例在完全缓解66个月后出现复发,另1例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疾病进展,2例均接受了子宫切除术。因此,POLEmut型在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的验证。而且对于那些因POLE基因突变而从Ⅱ期降级为ⅠA1期的患者能否继续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也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2.2 MMRd型 MMRd型EC是由MLH1基因甲基化或MMR基因突变引起的,其中携带胚系基因突变的个体被称为林奇(Lynch)综合征患者。由于其
2.3 NSMP型 NSMP型是EC分子分型的“垃圾筐”。所有未发现POLE基因突变、MMR缺陷或p53异常的患者,均被归类为NSMP型。该型别的肿瘤预后处于中等水平,但在形态学上,它通常表现为低级别的早期EC。此外,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较高,对孕激素治疗反应良好,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从治疗中受益的分子亚型。Chung等[9]的研究发现,在45例NSMP亚型患者中,37例获得完全/部分缓解,缓解率高达82.2%。我国王家祎等[10]的研究也发现,NSMP亚型9个月的完全缓解率为82.9%,妊娠率为71.4%。但Falcone等[11]发现,NSMP型的8例患者中有3例分别在保守治疗的第8、11和41个月复发,表明NSMP型尚缺乏有效的分子标志物指导临床。因此,尽管建议对NSMP患者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案,但在治疗前仍需综合考虑病理学特征和分子分型,以便更精确地进行风险分层,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4 p53abn型 p53abn型的EC表现出较强的侵袭性,容易导致宫旁组织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肌层浸润以及远处转移。由于其预后较差且复发风险高,原则上不建议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但在王益勤等[12]的研究中,2例p53突变型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疗后,均获得了CR。所以对于依从性高且有随访条件的p53abn亚型患者是否可以进行个体化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尚有争论,需要大量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分子分型的应用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状况,以实现最大程度地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然而,目前仍存在诸多挑战,例如分子分型的细化程度不足;目前大多数研究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这限制了其结论的普适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更大规模的研究以进一步验证分子分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从而寻找最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为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指导。
3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药物治疗进展
3.1 孕激素治疗 孕激素治疗是EC保留生育功能的经典治疗方式,包括口服高效孕激素和宫内孕激素,其中口服高效孕激素是首选的治疗方案。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醋酸
3.2 非孕激素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存在孕激素治疗禁忌证、无法耐受大剂量孕激素治疗或孕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非孕激素药物治疗方案,例如GnRH-a、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以及
3.3 孕激素不敏感患者的治疗 在临床治疗中,相当一部分患者面临原发性或继发性孕激素治疗不敏感的问题,这导致了大约30%的治疗失败率。这种情况不仅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了不良反应,还可能导致疾病进展,严重影响了EC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效果。对于这部分患者可以采取延长治疗时间或更换治疗方案以及联合治疗方案,从而提高疗效。研究显示,对于孕激素不敏感的EC患者,通过延长治疗时间、联合用药等策略,其28孕周累积CR率可达到56.3%[21]。因此,目前建议对这类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确保患者充分了解情况,在严密监测下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方案。若无法找到有效的缓解方案,且疾病持续或进展,则建议采取手术治疗。
4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治疗进展
既往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多采用药物治疗,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宫腔镜下手术治疗即宫腔镜下病灶切除术再联合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单一孕激素治疗更好的疗效。2021年发布的欧洲妇科肿瘤学会(ESGO)-欧洲
5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免疫治疗进展
近年来,EC的免疫治疗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免疫治疗在晚期或复发性EC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POLEmut型、MMRd型可以从免疫治疗中明确获益。但在早期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尚未见相关研究。而在2023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发布的一项研究中,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作为MMRd型EC的新辅助治疗,其初步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临床数据和治疗思路。该研究纳入了所有适宜接受初次手术的EC患者,无论其疾病分期或分级如何,均依照既定治疗方案,施以PD-1抑制剂(
EC的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当前临床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对于EC在治疗方面有一些新的进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怎样提高妊娠率、降低复发率,怎样更精准、分层、规范治疗及在免疫治疗方面的探索均是EC保留生育功能治疗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的方向[23-25],期待有更新的研究进展为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获益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略。
来源:郝敏,侯勇丽.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3):280-28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