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是近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
近期,由国内肿瘤科、呼吸科共15位专家集体编写的《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一文在《中国癌症杂志》正式发表5,文中不仅对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了总结,还着重指出了呼吸科与肿瘤科的紧密协作,在ILD全程管理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为临床工作中ILD的协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医脉通特邀文章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菲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茜教授,围绕ILD诊断及鉴别诊断、多学科团队(MDT)在ILD全程管理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Part1 IL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徐菲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是国际一流的呼吸诊疗中心。作为呼吸科专家,能否请您从呼吸科的专业角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ILD?
韩茜教授:
间质性肺疾病,顾名思义,是累及肺间质的疾病。肺实质包括气道和肺泡,肺间质是支撑气道和肺泡的组织,包括气道周围的间质、肺泡周围的间质以及胸膜下的间质。只要其中一类受累,即为ILD。但是近年来,ILD被认为不仅累及间质,还可能累及肺泡,因此也被称为弥漫性肺部疾病(DPLD)。
ILD病因复杂,临床上分为200-300种,其中结缔组织病或免疫相关疾病是主要病因6,7,还包括药物相关和职业相关ILD。临床上,ILD诊断较为困难,因为它与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相似,如
韩茜教授:
T-DXd治疗过程中,发生的ILD多为低级别,而1级ILD通常无症状,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所以ILD的早期准确诊断仍具有挑战性。请问徐教授,临床上肿瘤科医生会如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ILD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断?当患者出现ILD疑似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时,会采取哪些紧急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
徐菲教授:
韩教授提到,ILD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而抗肿瘤药物相关ILD目前缺乏特异性预测指标。如果这个患者要接受T-DXd这类具有ILD风险药物的时候,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会在患者使用T-DXd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评估患者是否具有ILD高危因素(比如年龄超过60岁、有吸烟史或既往存在ILD病史等等),以及进行用药前的
由于药物相关ILD起病隐匿,可能在没有症状时就已经发生。因此在使用T-DXd期间,无论患者是否有呼吸道症状,都需要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而对于ILD高危患者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当患者出现新的呼吸道症状时,还需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ILD。
在临床中,一旦出现ILD相关症状或影像学表现,停药是首要措施。由于药物相关ILD是排他性诊断,且合并感染时处理较为棘手,因此与呼吸科等专科医生协作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得到像韩教授这样的呼吸科专家在ILD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
徐菲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药物所致ILD,并与其他肺部疾病进行鉴别?对于初诊患者,哪些检查可以尽快完成?
韩茜教授:
感谢徐教授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哪些患者容易发生ILD,以及出现ILD后如何应对。正如徐教授所言,ILD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中的难点,尤其是肿瘤治疗相关ILD的患者,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明确诊断。临床上肿瘤患者可能会携带多次胸部CT检查结果前来咨询,而影像科可能仅在报告中提示肺部存在“间质性改变”,但这一改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癌性淋巴管炎、
总体来看,在鉴别诊断中,我们需要分辨肿瘤转移、感染和药物相关ILD这三种可能(三角关系):
第一,KL-6可用于排除感染因素。
第二,可借助临床症状来进行鉴别,如患者不仅有高热、咳嗽、咳痰,其气道分泌物还比较多时,可能提示感染,若以气促为主则更倾向于ILD。
第三,通过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或薄层CT,可以排除因癌性淋巴管炎和肺炎引起的肺部间质性改变。
如果历经前三个步骤后仍无法明确诊断,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此时,气管镜检查可帮助排除感染和肿瘤,并且必要时可进行活检,在帮助诊断的同时也可为后续抗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此外,肺泡灌洗液的二代测序(NGS)也可帮助排除感染。若未发现肿瘤或感染,ILD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诊断ILD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详细分析患者影像学报告结果、既往用药情况;其次观察患者症状和气道分泌物情况;再者通过高分辨CT或薄层CT进行鉴别,明确是“三角关系”中的哪一个角;最后,必要时进行有创的气管镜检查。不过,很多患者经前三步即可确诊,无需有创检查。具体临床实践中,还是需要临床医生仔细甄别,精准判断。
Part2 MDT在ILD管理中的作用及MDT协作经验分享
韩茜教授:
ILD全程管理中,肿瘤科与呼吸科需要合作,这其实涉及到MDT,并且影像科和病理科也可以加入MDT团队来共同管理这类患者。当下,肿瘤领域已广泛开展MDT诊疗模式。您认为在ILD的全程管理中,MDT团队的组建与运作有何重要意义?
徐菲教授:
MDT讨论已在多个专科中广泛开展,其中肿瘤专科医院主要以单病种MDT为主,更关注肿瘤常规诊疗话题,对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MDT还有待提高。比如在T-DXd用药前,最好由肿瘤科、呼吸科、影像科等不同专科专家协同评估患者使用T-DXd的获益和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出现一些肺部改变,或相关呼吸道症状时,由MDT团队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来进行后续的治疗优化及调整。而当患者被确诊为抗肿瘤药物引起的ILD后,MDT团队还可针对抗肿瘤药物进行用药指导或剂量调整,以及后续如何管理以避免ILD再次发生或加重等问题给予建议。
综上所述,无论是治疗前的风险评估、治疗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还是ILD发生之后的管理措施和长期的随访,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以提高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与耐受性,提升生存获益。
徐菲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ILD-MDT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能否请您从团队组建、协作流程、ILD治疗等方面,分享一下ILD全程管理中的MDT经验?针对抗肿瘤药物相关ILD,您对MDT合作有哪些具体建议?
韩茜教授:
中华医学会早在2023年就提出了MDT讨论是ILD诊断的金标准6,正如徐教授所言,ILD患者从发现、诊断到后期治疗,都离不开MDT团队协作。以本中心的经验为例,我们会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ILD-MDT讨论,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临床(Clinical)、影像(Radiologic)、病理(Pathologic),即经典的CRP团队。此外,风湿科、感染科、血液科医生也会不定期加入MDT讨论中。
在ILD诊断方面,首先要迅速鉴别患者情况属于感染、肿瘤还是ILD。其次,做好动态观察。肿瘤科医生可能担心肺部疾病影响肿瘤治疗,但有呼吸科医生把关,就能帮助判断现阶段是以肿瘤治疗为主,还是ILD治疗为主。个人更倾向于将ILD治疗到安全程度后,再交接给肿瘤科医生,并告知患者此次ILD可能由哪种药物引起,提醒肿瘤科医生后续治疗避开该药物,若无法避免则减量使用,同时持续监测肺部情况。
总之,对于抗肿瘤治疗相关ILD的MDT,个人建议是:大多数情况下,ILD并非致死性因素,肿瘤才是关键。并且在不同阶段,肿瘤和ILD的治疗优先级不同,所以在动态监测中,要不断调整二者的治疗优先级,并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韩茜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治疗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下面想请教徐教授,针对抗肿瘤治疗相关ILD的MDT的管理流程和经验,您对不同专科之间的MDT协作还有哪些优化建议?此外,您对未来肿瘤科与呼吸科的MDT合作还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徐菲教授:
目前临床对ILD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整合多专科管理ILD之前,应首选关注到大家对ILD全程管理理念的更新。T-DXd于今年开始正式可实行医保报销,不过其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时间有限,多数肿瘤科医生对ILD的管理经验不足,故需通过指南宣讲、学术会议分享、研讨会交流等方式,提升大家的重视和敏感度。
由于轻度ILD通常无症状,所以首诊医生在制定T-DXd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评估患者,且评估不仅限于肿瘤专科,还需呼吸专科参与其中。并且院内需制定标准化流程,明确首诊医生如何评估ILD风险,治疗中如何定期监测,以及发现可疑病例时如何邀请其他科室进行协作处理等。当然,对于ILD的管理流程也应动态调整,例如可通过定期汇总病例、分享管理经验,以进一步优化相关流程和细化管理步骤。
未来,肿瘤科与呼吸科之间的MDT合作令人期待。因目前缺乏特异性预测指标,双方可开展临床前探讨和临床研究,探寻ILD的敏感预测指标,优化用药理念和不良反应管理。另外,目前部分地区对ILD管理尚存在不足,需要积累相关经验以及相应专科的支持。我们希望今后双方的合作成果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提升国内ILD的管理水平,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提高MDT效率,共同助力呼吸肿瘤专科的建设与发展。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阅者:徐菲、韩茜
审批号:CN-159578
有效期:2026-05-0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