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呼吸”专家对话——多学科协作构建ILD管理新范式,优化乳腺癌患者临床预后
2025-05-09 来源:医脉通肿瘤科

新型抗体偶联药物(ADC)是近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德曲妥珠单抗(T-DXd)凭借其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而备受关注。相关研究提示,T-DXd可为晚期乳腺癌患者带来显著PFS和OS获益,并可为晚期胃癌肺癌患者带来具有临床意义的持久的缓解1-4。目前T-DXd已在国内获批晚期乳腺癌、胃癌、肺癌多个适应证,并且其在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中的适应证均已纳入医保。随着该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愈发广泛,T-DXd相关不良反应管理,如间质性肺病(ILD)的管理策略也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高度关注。T-DXd相关ILD发生率为3.2%~16.7%,多为1-2级事件5,针对T-DXd相关ILD风险进行全程、科学的临床管理有助于实现更安全地使用T-DXd的目标。


近期,由国内肿瘤科、呼吸科共15位专家集体编写的《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一文在《中国癌症杂志》正式发表5,文中不仅对ILD全程管理策略进行了总结,还着重指出了呼吸科与肿瘤科的紧密协作,在ILD全程管理中发挥着尤为关键的作用,为临床工作中ILD的协同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基于此,医脉通特邀文章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徐菲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韩茜教授,围绕ILD诊断及鉴别诊断、多学科团队(MDT)在ILD全程管理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Part1 IL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徐菲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是国际一流的呼吸诊疗中心。作为呼吸科专家,能否请您从呼吸科的专业角度为我们简要介绍一下ILD?


韩茜教授:

间质性肺疾病,顾名思义,是累及肺间质的疾病。肺实质包括气道和肺泡,肺间质是支撑气道和肺泡的组织,包括气道周围的间质、肺泡周围的间质以及胸膜下的间质。只要其中一类受累,即为ILD。但是近年来,ILD被认为不仅累及间质,还可能累及肺泡,因此也被称为弥漫性肺部疾病(DPLD)。


ILD病因复杂,临床上分为200-300种,其中结缔组织病或免疫相关疾病是主要病因6,7,还包括药物相关和职业相关ILD。临床上,ILD诊断较为困难,因为它与常见呼吸道疾病的症状相似,如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没有特异性,仅凭临床表现识别ILD患者十分困难。因此,识别ILD需要了解患者的背景信息,包括其基础疾病、正在接受的治疗等。如果患者有结缔组织病,可能首先考虑结缔组织病引起的ILD;若患者正在接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抗肿瘤治疗,需警惕药物诱发的ILD。因此,对于呼吸科医生而言,早期发现ILD的关键在于提高警惕,识别高风险患者。

 

韩茜教授:

T-DXd治疗过程中,发生的ILD多为低级别,而1级ILD通常无症状,仅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所以ILD的早期准确诊断仍具有挑战性。请问徐教授,临床上肿瘤科医生会如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ILD的风险评估和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诊断?当患者出现ILD疑似症状或影像学表现时,会采取哪些紧急措施以确保患者安全?


徐菲教授:

韩教授提到,ILD的发生是多因素的,而抗肿瘤药物相关ILD目前缺乏特异性预测指标。如果这个患者要接受T-DXd这类具有ILD风险药物的时候,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会在患者使用T-DXd前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评估患者是否具有ILD高危因素(比如年龄超过60岁、有吸烟史或既往存在ILD病史等等),以及进行用药前的胸部CT检查。即使患者没有肺部病灶,胸部影像学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由于药物相关ILD起病隐匿,可能在没有症状时就已经发生。因此在使用T-DXd期间,无论患者是否有呼吸道症状,都需要定期进行胸部CT检查,而对于ILD高危患者应适当增加检查频率。当患者出现新的呼吸道症状时,还需进行相关影像学检查以及时发现并处理ILD。


在临床中,一旦出现ILD相关症状或影像学表现,停药是首要措施。由于药物相关ILD是排他性诊断,且合并感染时处理较为棘手,因此与呼吸科等专科医生协作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得到像韩教授这样的呼吸科专家在ILD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

 

徐菲教授:

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药物所致ILD,并与其他肺部疾病进行鉴别?对于初诊患者,哪些检查可以尽快完成?


韩茜教授:

感谢徐教授的分享,让我们了解到哪些患者容易发生ILD,以及出现ILD后如何应对。正如徐教授所言,ILD的鉴别诊断是临床中的难点,尤其是肿瘤治疗相关ILD的患者,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明确诊断。临床上肿瘤患者可能会携带多次胸部CT检查结果前来咨询,而影像科可能仅在报告中提示肺部存在“间质性改变”,但这一改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癌性淋巴管炎、肺炎或真正的药物相关ILD,因此追溯病史、明确ILD发生的时间节点、既往用药情况至关重要。


总体来看,在鉴别诊断中,我们需要分辨肿瘤转移、感染和药物相关ILD这三种可能(三角关系):


第一,KL-6可用于排除感染因素。

第二,可借助临床症状来进行鉴别,如患者不仅有高热、咳嗽、咳痰,其气道分泌物还比较多时,可能提示感染,若以气促为主则更倾向于ILD。

第三,通过影像学检查,尤其是高分辨CT或薄层CT,可以排除因癌性淋巴管炎和肺炎引起的肺部间质性改变。


如果历经前三个步骤后仍无法明确诊断,患者可能需要住院进一步检查。此时,气管镜检查可帮助排除感染和肿瘤,并且必要时可进行活检,在帮助诊断的同时也可为后续抗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此外,肺泡灌洗液的二代测序(NGS)也可帮助排除感染。若未发现肿瘤或感染,ILD的可能性较大。


因此,诊断ILD的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详细分析患者影像学报告结果、既往用药情况;其次观察患者症状和气道分泌物情况;再者通过高分辨CT或薄层CT进行鉴别,明确是“三角关系”中的哪一个角;最后,必要时进行有创的气管镜检查。不过,很多患者经前三步即可确诊,无需有创检查。具体临床实践中,还是需要临床医生仔细甄别,精准判断。

 

Part2 MDT在ILD管理中的作用及MDT协作经验分享


韩茜教授:

ILD全程管理中,肿瘤科与呼吸科需要合作,这其实涉及到MDT,并且影像科和病理科也可以加入MDT团队来共同管理这类患者。当下,肿瘤领域已广泛开展MDT诊疗模式。您认为在ILD的全程管理中,MDT团队的组建与运作有何重要意义?


徐菲教授:

MDT讨论已在多个专科中广泛开展,其中肿瘤专科医院主要以单病种MDT为主,更关注肿瘤常规诊疗话题,对于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MDT还有待提高。比如在T-DXd用药前,最好由肿瘤科、呼吸科、影像科等不同专科专家协同评估患者使用T-DXd的获益和风险;在治疗过程中,当患者出现一些肺部改变,或相关呼吸道症状时,由MDT团队来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来进行后续的治疗优化及调整。而当患者被确诊为抗肿瘤药物引起的ILD后,MDT团队还可针对抗肿瘤药物进行用药指导或剂量调整,以及后续如何管理以避免ILD再次发生或加重等问题给予建议。


综上所述,无论是治疗前的风险评估、治疗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还是ILD发生之后的管理措施和长期的随访,实际上都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以提高患者抗肿瘤治疗的依从性与耐受性,提升生存获益。

 

徐菲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ILD-MDT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能否请您从团队组建、协作流程、ILD治疗等方面,分享一下ILD全程管理中的MDT经验?针对抗肿瘤药物相关ILD,您对MDT合作有哪些具体建议?


韩茜教授:

中华医学会早在2023年就提出了MDT讨论是ILD诊断的金标准6,正如徐教授所言,ILD患者从发现、诊断到后期治疗,都离不开MDT团队协作。以本中心的经验为例,我们会在每周固定时间开展ILD-MDT讨论,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临床(Clinical)、影像(Radiologic)、病理(Pathologic),即经典的CRP团队。此外,风湿科、感染科、血液科医生也会不定期加入MDT讨论中。


在ILD诊断方面,首先要迅速鉴别患者情况属于感染、肿瘤还是ILD。其次,做好动态观察。肿瘤科医生可能担心肺部疾病影响肿瘤治疗,但有呼吸科医生把关,就能帮助判断现阶段是以肿瘤治疗为主,还是ILD治疗为主。个人更倾向于将ILD治疗到安全程度后,再交接给肿瘤科医生,并告知患者此次ILD可能由哪种药物引起,提醒肿瘤科医生后续治疗避开该药物,若无法避免则减量使用,同时持续监测肺部情况。


总之,对于抗肿瘤治疗相关ILD的MDT,个人建议是:大多数情况下,ILD并非致死性因素,肿瘤才是关键。并且在不同阶段,肿瘤和ILD的治疗优先级不同,所以在动态监测中,要不断调整二者的治疗优先级,并制定合适治疗方案。

 

韩茜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肿瘤治疗管理方面经验丰富,下面想请教徐教授,针对抗肿瘤治疗相关ILD的MDT的管理流程和经验,您对不同专科之间的MDT协作还有哪些优化建议?此外,您对未来肿瘤科与呼吸科的MDT合作还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徐菲教授:

目前临床对ILD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整合多专科管理ILD之前,应首选关注到大家对ILD全程管理理念的更新。T-DXd于今年开始正式可实行医保报销,不过其在国内的临床实践中应用的时间有限,多数肿瘤科医生对ILD的管理经验不足,故需通过指南宣讲、学术会议分享、研讨会交流等方式,提升大家的重视和敏感度。


由于轻度ILD通常无症状,所以首诊医生在制定T-DXd治疗方案时,需全面评估患者,且评估不仅限于肿瘤专科,还需呼吸专科参与其中。并且院内需制定标准化流程,明确首诊医生如何评估ILD风险,治疗中如何定期监测,以及发现可疑病例时如何邀请其他科室进行协作处理等。当然,对于ILD的管理流程也应动态调整,例如可通过定期汇总病例、分享管理经验,以进一步优化相关流程和细化管理步骤。


未来,肿瘤科与呼吸科之间的MDT合作令人期待。因目前缺乏特异性预测指标,双方可开展临床前探讨和临床研究,探寻ILD的敏感预测指标,优化用药理念和不良反应管理。另外,目前部分地区对ILD管理尚存在不足,需要积累相关经验以及相应专科的支持。我们希望今后双方的合作成果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以提升国内ILD的管理水平,并借助数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等提高MDT效率,共同助力呼吸肿瘤专科的建设与发展。


屏幕截图 2025-05-06 162448.png屏幕截图 2025-05-06 162501.png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参考

审阅者:徐菲、韩茜

审批号:CN-159578

有效期:2026-05-08

参考文献
1.CORTéS J, HURVITZ S A, IM S A,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versus trastuzumab emtansine in HER2-positive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long-term survival analysis of the DESTINY-Breast03 trial[J]. Nat Med, 2024, 30(8): 2208- 2215.
2.SHEN L, CHEN P, LU J,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Chinese patients (p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HER2- positive locally advanced/metastatic gastric cancer (GC)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 adenocarcinoma (GEJA): primary efficacy and safety from the phase Ⅱ single-arm DESTINYGastric06 (DG06) trial[J]. Ann Oncol, 2023, 34(supplement 4): S1542-S1543.
3.GOTO K, GOTO Y, KUBO T,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in patients with HER2-mutant metastatic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rimary results from the randomized, phase ⅡDESTINY-lung02 trial[J]. J Clin Oncol, 2023, 41(31): 4852-4863.
4.CHENG Y, WU L, FANG Y, et al. Trastuzumab deruxtecan (T-DXd) in Chinese patients (p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HER2 mutan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primary analysis from the phase 2 DESTINY-lung05 (DL-05) trial[J]. Cancer Res, 2024, 84(7_Supplement): CT248-CT248.
5.张剑,韩茜,徐菲,等. 德曲妥珠单抗所致间质性肺病全程管理策略[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 (12): 1067-1079.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 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J] .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3, 46(12) : 1176-1188.
7.杨丹榕,任涛.间质性肺疾病概述[J].临床内科杂志,2022,39(10):649-652.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88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