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肌炎是类风湿
本文介绍了一例长期患有RA的患者,该患者出现急性左腰椎区域、髋部和腿部疼痛,并伴有C反应蛋白(CRP)、肌酸激酶(CK)升高和可触及的皮下肿块。患者最初两次被误诊为感染,且对抗生素治疗反应不佳,最终患者被确诊为FM,使用
病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女性,58岁,10年稳定RA病史。
主诉:每日使用
既往史:既往RA病情稳定,无明显关节肿胀或疼痛,无近期患病、受伤或旅行史。
家族史:无肌炎家族史。
症状与检查
体格检查
左髂和腰部有压痛,可触及皮下肿块,左下肢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
炎症指标升高,包括C反应蛋白(172.6mg/L)、
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肌炎谱抗体、
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引导下活检
治疗过程及转归
初始治疗
使用
调整治疗
经风湿科会诊,考虑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肌炎。采用静脉注射
患者在另一家医院重新评估并进行
图1 调整治疗前后的图像
(A)初步MRI评估显示T2加权序列上左腰大肌(△)明显肿胀。(B)造影剂增强的冠状MRI显示,钆喷酸二葡甲胺给药后,左髂腰肌(▴)和腰大肌存在异质性高信号强度。(C)增强轴位MRI进一步显示左侧髂腰肌弥漫性肿胀,以及双侧竖脊肌(*),表现出明显的异质信号强度;腰部区域也存在皮下筋膜
后续治疗
患者要求返回原医院进一步治疗,活检标本的免疫组化分析显示CD3(+)、CD4(+)、CD8(散在+)、CD68(+)和CD20(散在+)细胞,与局灶性肌炎的病理特征相符(图2B)。
图2 初始肌肉活检,以及随后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A)骨骼肌组织表现出明显的纤维增生,伴有成纤维细胞局部增殖(★),HE400x。此外,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明显浸润,嗜酸性粒细胞少量存在。(B)免疫组织化学,100x。
患者重新使用甲泼尼龙(40mg/d)和来氟米特治疗,疼痛缓解,肌酸激酶和CRP水平恢复正常。但糖皮质激素减量至
图3 病程中血清CK和CRP水平的动态变化
病例讨论
局灶性肌炎是一种罕见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容易误诊,需与
患者局灶性肌炎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推测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引发的免疫介导性
既往研究表明,部分局灶性肌炎患者可能对物理治疗或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有应答,而肌酶显著升高的患者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尤其是在与风湿病相关的肌炎患者中。这些患者可能在尝试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时经历症状复发。本例患者采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初期症状迅速缓解,但泼尼松减量后症状复发。托法替布是一种口服JAK抑制剂,常用于治疗RA,其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分泌和细胞毒性作用,从而降低自身免疫活性。此外,托法替布已证明对血管炎和多发性肌炎有效。考虑到局灶性肌炎中有大量巨噬细胞和T细胞浸润,且该RA患者有进展为多发性肌炎或免疫介导性血管炎的可能,因此加用托法替布作为辅助免疫抑制治疗。这种方法旨在减少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依赖,且被证明效果显著。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包括托法替布在内的JAK抑制剂可能促进巨噬细胞向更具抗炎表型的重编程,这或许可以解释其在本例患者中的治疗成功。
病例总结
本报告介绍了一例与RA相关的局灶性肌炎患者,其通过使用托法替布治疗,成功实现了疾病管理。鉴于RA相关局灶性肌炎的罕见性和诊断难度,早期识别、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对于难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的患者,托法替布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免疫抑制治疗策略,帮助患者实现长期的疾病控制。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