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聚焦皮肤科临床实战,破解诊疗重重难题!【例例生辉】栏目作为医脉通皮肤科精心打造的特色板块,以 “真实病例” 为核心,精心挑选复杂、疑难、罕见的皮肤科病例,通过「完整呈现诊疗全过程+多视角专家深度剖析」的创新模式,为广大皮肤科医生搭建沉浸式学习平台。
本期重磅呈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纪超教授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案例——新生儿狼疮。特邀作者纪超教授和毛静医师,深度解码"母婴抗体传递机制-皮肤表征溯源-多系统损害干预"的全链条诊疗逻辑,为新生儿自身免疫性疾病诊疗提供创新范式。
作者简介
- 纪超 教授 -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病分院 副院长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常务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药物不良反应协作组 首席科学家
作者简介
- 毛静 医师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
医学博士研究生,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
研究方向:皮肤免疫学,皮肤病理学
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篇,包括《NEJM》、《JEADV》等,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基本情况:
基本信息:患儿,男性,2月
主诉:因“面部多发环形红斑、鳞屑2周”于2024年11月13日门诊就诊。
现病史:患儿2周前右侧面部无明显诱因出现一黄豆大小的环形红斑,边界清楚,无
既往史:患儿出生史无特殊;母亲既往体健,无自身免疫疾病史。
家族史:无家族遗传病史及免疫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正常,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专科检查:患儿面部、头皮及前侧胸壁部位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散在类圆形红色斑块,皮损中央伴有鳞屑和痂壳,部分区域出现萎缩和中央消退的现象,边缘轻微隆起。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皮肤组织病理活检:
显微镜下见基底层空泡样液化变性,伴有真皮血管和毛囊附属器周围的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周围胶原间质内粘液样物质沉积。
诊断:新生儿狼疮。
病例评析
新生儿狼疮(Neonatal Lupus)是一种罕见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母体产生的抗Ro/SSA和抗 La/SSB抗体经胎盘被动转移至胎儿1。该病以皮肤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皮损表现为环状红斑,边缘隆起,中央可能伴有萎缩或鳞屑,好发于曝光部位,如面部和头皮。约80%的患儿出生时并未出现
本例患儿以面部环状红斑为主要表现,结合自身抗体检测结果及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最终诊断为新生儿狼疮。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狼疮的皮疹通常具有自限性,随着母体抗体水平的逐渐下降,约50%的患儿在4个月内、80%的患儿在7个月内皮疹可自行消退2。因此,对于皮损的治疗,无需特殊处理,主要以避免日晒为主,可外用防晒霜和穿着防护服进行保护。对于合并心脏损害或其他系统受累的患儿,则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和随访。在本例患儿的2个月随访中,皮损已完全消退,符合文献报道的自限性特点。此外,患儿母亲虽无症状,但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阳性,提示母亲可能存在亚临床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4。这一发现强调了持续随访母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孕妇或新生儿出现可疑的皮疹或脏器损害时,应常规筛查母子双方的自身抗体。这不仅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也为母亲后续
综上所述,新生儿狼疮的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合作,包括皮肤科、儿科及风湿免疫科等专业的紧密配合,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在处理新生儿狼疮病例时,应以开放的态度进行系统的观察与多维度的分析,以期为今后相关病例的处理积累更多的经验。
【例例生辉】系列栏目后续将呈递更多有价值的临床病例分享、大咖专业见解,诚邀读者品鉴!
供稿专家:纪超教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