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携手医脉通共同打造“乳此会客厅”特别栏目,致力于构建
第三期“乳此会客厅”于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与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期间举行,恰逢2025年新版CSCO乳腺癌(CSCO BC)诊疗指南重磅发布,特别邀请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郝春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晁腾飞教授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涛教授共聚一堂,共探乳腺肿瘤领域前沿进展与2025 CSCO BC指南更新热点问题。
2025 CSCO BC指南新鲜出炉,晚期乳腺癌治疗持续优化
葛睿教授:近期召开的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上,我们欣喜地见证了诸多重大科学突破与创新药物研发成果的总结。大会特邀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就乳腺癌诊疗新策略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分享,我们得以不断汲取最新的学术养分,与诸位专家同道共话领域发展。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新版CSCO BC指南正式发布,为我国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指导和方向。
第三期“乳此会客厅”聚焦大会热点议题,并延伸探讨近期乳腺癌诊疗领域的新思考。在此,我们特别邀请三位专家就指南更新与科技创新等备受关注的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首先,我们将聚焦于晚期乳腺癌诊疗的持续优化。指南的发布伴随着对指南更新内容的全面解读,这一解读过程实质上是对过去一年中晚期乳腺癌领域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这些成果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临床指南与实践。从专业视角来看,新版指南特别强调“分类而治、精准分层”的诊疗理念。在此,我想请教春芳教授,作为本次大会指南更新中晚期乳腺癌部分的汇报专家之一,能否为我们精要地介绍此次更新的重点内容,并指导临床医生如何将这些更新更好地转化为对患者的最优诊疗实践。
郝春芳教授:每年CSCO BC指南的更新,始终是乳腺肿瘤领域备受瞩目的焦点。正如葛睿教授所指出的,指南的更新基于过去一年中新的研究进展,以及在中国可及的新药物和适应证的获批情况。CSCO BC指南现已发展为一本非常成熟的指南,并始终坚持分类分层的治疗原则。
以下是对晚期激素受体(HR)阳性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这两个亚型的更新要点的简要介绍。近年来,这两类亚型的更新主要体现在靶向药物的新进展上。
在HR阳性/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领域,治疗选择已趋向多样化,涵盖内分泌治疗的靶向药物与非内分泌治疗的靶向药物。在指南解读中,我们特别关注了内分泌治疗中的靶向药物。今年最引人注目的更新之一是增加了针对PIK3CA突变患者的治疗推荐:PIK3CA抑制剂伊纳利塞联合
这些更新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联合内分泌治疗仍然优于单药内分泌治疗,而CDK4/6抑制剂仍然是优选的治疗原则。此外,针对CDK4/6抑制剂耐药患者,通过精准检测,我们取得了新的突破。在此特别强调“检测先行,辅助决策”的重要性。此外,非内分泌治疗的靶向药物,如PARP抑制剂和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也在指南的不同章节中有所体现。
对于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近年来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治疗格局。随着新药适应证的获批,我们在不同治疗线次的数据不断丰富,同时我们也特别关注这些药物在中国的适应证批准和医保纳入情况。
今年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领域最大的变化在于
葛睿教授:非常感谢郝春芳教授精炼而全面的介绍。除了HR阳性与HER2阳性,晚期三阴性乳腺癌也是颇受关注的领域。无论是免疫治疗、PARP抑制剂,还是ADC类药物,都不断有新的研究数据更新,相关药物也相继获批。
在此,我想邀请晁腾飞教授分享您的见解。基于您对CSCO BC指南更新的理解,并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经验,您认为我们应如何进一步优化晚期三阴性患者的治疗管理策略?期待您为我们带来宝贵的专业见解。
晁腾飞教授:今年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更新,主要集中在靶向治疗领域。以往,由于三阴性乳腺癌缺乏明确的靶点,化疗一直是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正如葛睿教授所提到的,PARP抑制剂、免疫治疗和ADC类药物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这些靶向治疗方法大大丰富了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
今年CSCO BC指南的更新,首先,在三阴性乳腺癌的PARP抑制剂领域,Fabulous研究结果提示在化疗后进展的患者中,PARP抑制剂
其次,免疫治疗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开创了新的篇章。尤其是2024年以来,中国国产的PD-1抑制剂在多项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数据。例如,
综上所述,这些更新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选择。作为临床医生,我们需要根据指南的推荐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葛睿教授:非常感谢晁腾飞教授的详尽梳理。通过您的分享,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治疗策略的更新与药物可及性的提升,是推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实现最佳治疗模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随着疗效数据的不断攀升和突破,我们看到了更多希望和可能性。期待未来在临床实践中,这些进展能够切实转化为患者的生存获益,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领域的持续突破与进步。
局部治疗再探索,寻找治疗最优解
葛睿教授:乳腺癌诊疗领域的各大指南每年都会对系统治疗进行更新迭代。当前,我们更加强调全程管理和全周期治疗,每个治疗阶段都需要深入思考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面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外科医生,我们不断思考,如何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为患者选择最优的手术方案,包括保乳手术、重建手术(假体或自体)以及保腋窝手术,甚至是在国际大会上探讨的预防性乳房切除和豁免手术等创新理念。
在临床实践中,前哨淋巴结检测已成为标准,即便在基层医院也已规范开展;而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作为一种探索性的疗法也在不断尝试中。因此,系统治疗、手术减法和放疗强化应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吴涛教授和晁腾飞教授不仅在系统治疗领域有深厚造诣,还在放疗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我想邀请两位教授分别谈谈如何为实施保乳、保腋窝或豁免前哨活检的患者寻找最佳的全身治疗方案组合。
吴涛教授:从临床实践来看,乳腺癌治疗中局部治疗与系统治疗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许多患者通过综合治疗手段,避免了身体残缺,重拾自信。葛睿教授所提到的多种手术方式,都是在系统治疗更加强大的基础上实现的。对于局部治疗,我们可以灵活地考虑进行适当的加减法。
现阶段在部分乳腺癌患者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这种方法也显著降低了患者远期上肢
葛睿教授:感谢吴涛教授的专业见解。202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上报告的INSEMA研究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探索方向。该研究在年龄、淋巴结、分型等多个限定条件下,证明了豁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我想请教晁腾飞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您是否认为这些人群可以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如果豁免,在放疗角度是否会适当调整放疗野或剂量?
晁腾飞教授:首先我非常赞同吴涛教授的观点。关于放疗策略调整,尤其在考虑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情况下,需要重点强调,豁免是有严格前提的。回顾CALGB9343研究,我们发现70岁以上luminal型T1N0M0患者可以豁免全乳放疗,但前提是患者必须坚持规范的内分泌治疗。真实世界数据显示,内分泌治疗小于1年、小于4年及完成四年及以上规范化治疗的三类人群,豁免放疗后的复发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对于CALGB9343研究中的低危人群,保乳后豁免放疗的前提是规范内分泌治疗。
类似地,如果要豁免前哨淋巴结活检,SOUND和INSEMA两项研究明确规定患者必须计划后续放疗。因此,放疗是必不可少的。关于放疗时的靶区勾划和剂量调整,目前而言缺乏相应数据。我们可能会对高危区域进行覆盖,但剂量方面暂时没有更多个体化调整。此外,我想简单提及质子放疗。作为放疗领域的顶尖手段,质子放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其两大优势主要包括:对心脏的保护,许多患者选择豁免放疗是为了避免心肺的潜在风险;对假体植入术后患者的保护,质子放疗可以尽量减少对假体的照射,减少包膜挛缩、感染和疼痛等不良事件。因此,从技术角度来看,质子放疗的不断革新值得我们期待。
葛睿教授:在CSCO BC指南解读中,质子放疗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部分较早开展质子放疗的医院,应用该放疗技术的患者中,乳腺癌患者的比例已达到近50%。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加,我们期待更多数据的归纳总结,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治疗。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大指南合订本正式发布,科技融合AI助力临床诊疗
葛睿教授:在全国乳腺癌大会上,作为发布会的主持人,我深感荣幸见证了《中国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版》的发布。该新版指南整合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乳腺癌诊疗指南2025》和《中华医学会乳腺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三大指南各具特色,内容互补,合订本不仅整合了学术内容,更将三大学术机构的乳腺癌专家智慧融为一体,有望进一步推动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进程。
过去年轻医生们常常将“小红书”、“小蓝本”等指南随身携带,如今我们可以在工作之余,细细研读三大指南的合订本,真正掌握其精髓,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这正是行业领军专家学者们共同编撰指南的初衷。
此外,大会还展示了诸多亮点,尤其是人工智能(AI)的应用。如今,患者在候诊时常常通过DeepSeek等AI工具了解疾病知识,用学到的一些片段知识,对临床医生进行“拷问式”的问诊,这对我们的诊疗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全国乳腺癌大会上,CSCO AI Pro正式发布,它融入了更多AI元素,并以CSCO数据库、2025版CSCO BC指南等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具备专业化的知识体系,同时能够满足医生和患者等多元化用户的需求。接下来,请三位专家就AI在辅助诊断、患者管理及科研工作中的应用,谈谈他们的见解。
郝春芳教授:正如葛睿教授所言,AI已成为今年的热词,尤其在患者端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运用AI初步了解疾病的诊疗。尽管AI技术近年来在专业领域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DeepSeek的出现以及在患者中的应用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它也为患者能够提前了解疾病提供了便利。但关键在于,患者了解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AI检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经筛选的信息可能导致不准确的认知,医生需要解答患者的疑问,逐一确认患者所了解的信息是否准确。特别是在具体的诊疗过程中,个性化的考虑对于每位患者都至关重要。因此,医生依然是专业诊疗的核心。
今年,我们看到CSCO BC指南结合时事发展,推出了专业化的智能版,这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在患者管理方面,AI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科室近期配备了具有导航功能的小型设备,能够连接DeepSeek,并计划将乳腺癌的科普知识、科室介绍等内容录入其中。因此,科室的介绍或一些结合我们工作特点的特别指导,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呈现。我认为,尽管不应完全依赖智能化,但AI与人工的结合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辅助和陪伴。因此,我们应积极拥抱AI,并期待它能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更大的助力。
晁腾飞教授:我完全赞同郝春芳教授关于我们应当拥抱AI的观点。我坚信AI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本次大会上,与会专家们分享的AI在科研领域应用的经验令人受益匪浅。
例如,邵志敏教授的报告中提到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近期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即新一代抗体缀合药物SHR-A1811展示了“以一敌四”的显著疗效。在此基础上,他们设计了一项AI应用研究。通过AI扫描患者的病理切片,研究者能够获取大量信息,比如淋巴结状态和HER2表达水平等。接着,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患者分层分析,再比较各组的疗效数据,对于个性化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AI辅助诊断技术的最终目标,在于治疗前预测患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敏感性。例如,AI辅助判断某位患者对TKI新辅助治疗、ADC治疗或传统大分子单抗的敏感程度,这些信息将极大地帮助我们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策略。我相信,这将是AI带来的创新性变革,也是我们未来科研的重要方向。
葛睿教授:感谢郝春芳教授与晁腾飞教授的介绍。在患者管理方面,吴涛教授的团队进行了许多创新尝试。在当今肿瘤治疗领域,无论是患者管理还是科研数据的归纳总结,应用AI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效率,促进计划性的管理。请吴涛教授谈谈在这些方面的经验,以及对AI技术应用的未来展望。
吴涛教授:在患者管理和临床医疗方面,AI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今年国产人工智能DeepSeek的创新研发,标志着我国AI应用的“元年”。许多医院已经开始部署DeepSeek大模型,并将其与医院现有的病例系统有机结合。尽管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实用性,但初步应用已经显示出成效。例如,DeepSeek在完善病例记录、提高病例连贯性和完整性,并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判断等方面已显示出巨大潜力。此外,在患者管理方面,AI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基于大模型,通过设计提示词和临床研究的入排标准,筛选出可能从相关临床研究中获益的患者,从而大大节省临床医生的时间。
展望未来,正如郝春芳教授和晁腾飞教授所言,AI将成为医生的重要工具和与患者沟通的桥梁。未来或许只需一张切片或一滴外周血,就能为患者设计出量身定制的精准治疗方案,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应用场景。
葛睿教授:感谢三位教授的精彩分享。在医疗场景中,AI的应用日益广泛,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深入理解、积极拥抱AI,将其应用于临床、科研和患者管理,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
乳此会客厅,期待更多精彩
葛睿教授:第三期“乳此会客厅”非常有幸邀请到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郝春芳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晁腾飞教授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吴涛教授三位重量级专家莅临,我们特别选择在2025全国乳腺癌大会与CSCO指南会期间正式推出。希望广大读者能够持续关注“乳此会客厅”这一精心打造的栏目。虽然栏目形式简约,但内容深邃丰富,期待大家与我们一同探索其中的精彩,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往期推荐:
乳此会客厅丨当ESMO遇上CSCO,一起来看大咖们解读最新研究数据!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