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B细胞成熟抗原(BCMA)是
欧洲血液与骨髓移植学会(EBMT)年会于2025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研究者在2025 EBMT年会上公布了相关数据,小编整理如下,并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加军教授进行点评,以飨读者。
研究方法
6例患者接受固定剂量(8×108个)BCMA靶向CAR-T细胞治疗。所有细胞的采集、制备及回输流程均在院内完成。
研究结果
2022年12月至2024年3月期间,海德堡大学医院共治疗6例患者(中位年龄65岁,范围60-69岁;男性5例,女性1例)。其中3例为IgGλ型疾病,另3例为IgGκ型。患者既往接受治疗的中位线数为7线(范围5-12线),均对三类药物(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和抗CD38抗体)耐药。CAR-T细胞输注前,5例(83%)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PD)。淋巴细胞清除方案中,4例采用
疗效评估显示,5例(83%)患者达到部分缓解及以上疗效(ORR 83%,其中4例完全缓解[CR],1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所有CRs转化为MRD阴性。12个月是OS率为83%。中位随访 13个月时,12个月EFS率为50%。4/6例CAR-T持续缓解无需后续治疗。
1例患者根据血清学指标评估为疾病稳定(SD),但临床症状显著改善(骨髓瘤相关疼痛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血清M蛋白平均下降84%(范围:18%-100%)。AL淀粉样变性患者均出现器官功能改善(1例心脏部分缓解,1例肾脏部分缓解,1例周围神经病变主观改善)。
安全性方面,所有患者均发生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未观察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ICANS)或其他BCMA靶向CAR-T产品治疗后报告的迟发性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帕金森样症状)。CAR-T细胞中位持续时间为180天(检测范围89-344天,部分患者持续存在)。
研究结论
MDC-BCMA-CAR001在三类药物耐药及BCMA靶向治疗经治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同时具有优越的安全性特征(高级别CRS发生率低且无神经毒性),使其成为治疗伴器官功能不全的脆弱型多线治疗患者的理想选择。
专家点评
刘加军教授
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新型BCMA靶向CAR-T产品MDC-BCMA-CAR001在极度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MM)和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AL)患者中的突破性疗效与安全性。针对既往中位接受7线治疗(最高达12线)且三类药物(PI、IMiD、抗CD38单抗)耐药的人群,该疗法展现出83%的总缓解率(含50%完全缓解),所有AL患者均实现器官功能改善(如心脏、肾脏及神经症状缓解),中位随访12个月时83%患者存活且无进展,CAR-T细胞持续存在时间长达344天,疗效持久性显著。安全性方面,虽所有患者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但无≥3级CRS及神经毒性事件,尤其对伴器官功能不全的脆弱患者耐受性良好,未发生治疗相关死亡。这一院内全流程制备的学术型CAR-T方案,不仅填补了AL淀粉样变性无靶向BCMA疗法的空白,更为资源有限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疗模式。未来需扩大样本验证长期疗效,探索与抗纤维化药物联用策略,并优化生产工艺以提升可及性,但其在难治性
专家简介
刘加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特邀评审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欧洲肿瘤内科协会抗癌分会会员
中国免疫学学会会员
中美医学科学与工程协会会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从事血液病学医教研工作30余年,目前担任教育部硕博士论文的评审专家,自2006年担任欧洲SCI杂志AntiCancer Drugs 常务编委,Ann Hematol 编委。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基金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Ann Oncol(IF>50)、American J Hematol. Blood 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