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念增、叶雄俊、杜勇教授 | 精准治疗、规范指引,PSMA靶向RLT优化mCRPC治疗模式
2025-04-01
关键词: mCRPC

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在多数前列腺癌细胞中高度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侵袭、转移能力正相关,是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理想标志物。近年来,靶向PSMA的放射配体疗法(RLT)取得了长足发展,基于III期VISION研究的积极成果,177Lu-PSMA-617已于2022年先后在欧美等国家获批上市,改变了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的治疗格局。在我国,177Lu-PSMA-617也已于2024年9月获得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优先审评资格,有望于2025年上市。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邢念增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叶雄俊教授和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杜勇教授,分享关于PSMA靶向RLT的前沿进展与临床诊疗经验,助力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化应用与发展。


微信图片_20250329183150.png

邢念增 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全国人大代表

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国之名医

“吴杨奖”获得者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全球华人医师协会理事兼泌尿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学会常委、中国抗癌学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亚洲机器人泌尿外科学会委员、UroPrecison杂志主编、《中华医学杂志》副总编、《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副总编、《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J of Urology编委、《中华肿瘤杂志》编委等职务

擅长泌尿系肿瘤的诊治及泌尿微创手术、多项技术处于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其中SCI 13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


叶雄俊.png

叶雄俊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泌尿外科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CUA机器人学组委员

CUDA修复重建学组委员

CSCO肾癌/尿路上皮癌委员会委员

CUA前列腺癌指南编写组专家

CSCO尿路上皮癌指南编写组专家

中国性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泌尿外科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医学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腔镜学会委员

北京市抗癌协会泌尿肿瘤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市健促会泌尿外科青委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泌尿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数字泌尿学组委员

北京肿瘤学会泌尿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通讯编委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

《BJU International》中文版编委

《Current Opinion in Urology》中文版编委


微信图片_20250329183135.jpg

杜勇 教授

MD,PhD,FRCP;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主任医师

伦敦肿瘤中心医学顾问委员会(Medical Advi sory Committee)委员,核医学科主任

HCA Harley Street Clinic主任医师

GenesisCare UK 医院集团 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核医学和诊疗一体化主任

皇家内科医师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Fellow

英国核医学会董事(Trustee)

英国卫生部临床核医学诊疗一体化顾问


任重道远,PSMA靶向RLT规范化诊疗仍在路上


PSMA靶向RLT可以精准靶向表达PSMA的前列腺癌细胞,利用放射性核素杀伤肿瘤细胞,在mCRPC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研药物众多,177Lu-PSMA-617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颗星。邢念增教授介绍,VISION研究1证实,与标准治疗相比,联合177Lu-PSMA-617可以显著延长mCRPC患者(雄激素受体通路抑制剂[ARPI]和紫杉烷类化疗后进展)的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期(rPFS;8.7个月 vs 3.4个月,HR 0.40,P<0.001)和总生存期(OS;15.3个月 vs 11.3个月,HR 0.62,P<0.001)。此外,177Lu-PSMA-617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不同治疗周期患者任意级别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的发生率均相似,接受长期(>4周期)治疗的患者未报告额外的安全性事件2目前,177Lu-PSMA-617已被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2024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5 V1)、欧洲泌尿外科协会(EAU,2025版)等权威指南纳入mCRPC的治疗推荐。


基于VISION研究的成果,177Lu-PSMA-617已在多个国家/地区获批mCRPC适应证,累积了丰富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使用经验,其疗效和安全性得到了广泛认可。邢念增教授指出,RLT作为一种前列腺癌创新疗法,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177Lu-PSMA-617获批在即,国内学者需要积极探索并建立PSMA靶向RLT临床应用的多学科管理模式,围绕患者管理和药物应用进行更充分的准备。为此,邢念增教授牵头启动了《177Lu-PSMA放射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的撰写工作,旨在为177Lu-PSMA-617的临床应用和患者管理提供规范化的指导意见。邢念增教授表示,该共识结合了国内外临床研究和真实世界经验,将重点从RLT给药方法、治疗后评估与不良事件管理、随访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给予标准、全面的综合指导方案,以期在RLT治疗期间,为患者带来更为安全、有效的管理策略。共识落成后进行推广和普及,将有助于提升全国范围内的RLT规范化诊疗和患者安全管理水平,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诊疗体验。


方兴未艾,RLT成为前列腺癌全线治疗新势力


叶雄俊教授介绍,mCRPC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其治疗方案以长期去势治疗联合新型ARPI或多西他赛化疗为主。对于ARPI治疗后进展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序贯治疗(ARPI还是多西他赛化疗),获益均有限,中位OS仅15个月3,患者治疗需求远未被满足。PSMAfore研究将177Lu-PSMA-617的应用进一步前移,在ARPI治疗后进展且未接受紫杉烷类化疗的mCRPC患者中,评估了177Lu-PSMA-617与换用另一种ARPI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与换用另一种ARPI相比,177Lu-PSMA-617实现了从疾病缓解(PSA50缓解率:57.6% vs 20.4%)、影像学进展(rPFS:12.02个月 vs 5.59个月,HR 0.43)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的全面获益4,5不仅让患者活得久,还活得好,充分展示了177Lu-PSMA-617在mCRPC早线治疗中的价值。基于PSMAfore研究的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于2025年3月28日正式批准177Lu-PSMA-617用于已接受一种ARP治疗化疗前的PSMA阳性mCRPC患者。目前,177Lu-PSMA-617相关研究正布局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和局限性前列腺癌围术期治疗6-8,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宽177Lu-PSMA-617的使用范围,让不同阶段的前列腺癌患者都能受益于这一创新疗法。


此外,叶雄俊教授强调,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前列腺癌治疗策略不断丰富,早期干预、强化治疗是晚期前列腺癌治疗的重要理念。因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治疗手段,探索最佳的联合治疗策略以优化患者临床结局,是泌尿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问题。既往研究证实,以恩扎卢胺为代表的ARPI可以上调PSMA表达,提高前列腺癌细胞对PSMA靶向RLT的敏感性9。基于此,ENZA-P研究探索了177Lu-PSMA-617联合恩扎卢胺一线治疗mCRPC的疗效,结果显示,该联合方案可以显著降低患者PSA进展时间(13个月 vs 7.8个月),延长患者OS(34个月 vs 26个月)10,11。此外,目前多项研究12,13正积极探索177Lu-PSMA-617与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药物的疗效,初步结果令人满意。177Lu-PSMA-617的出现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带来了全新的治疗选择,相信随着未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累积,177Lu-PSMA-617有望成为前列腺癌精准治疗新的支柱。


“核”力全开,PSMA诊疗一体化助力前列腺癌诊疗升级


杜勇教授表示,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发展和医学理念的不断演进,多学科诊疗模式成为前列腺癌诊疗的主流模式,核医学科医生的参与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鉴于PSMA在前列腺癌中的高表达,PSMA PET/CT成为前列腺癌诊断的重要工具,并在疾病诊断与分期评估、生化复发探查、疾病进展评估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认可与应用14。直到2014年177Lu-PSMA-617问世15,才正式开启了前列腺癌PSMA靶向治疗时代。基于显像结果开展的PSMA靶向RLT,将显像诊断与内照射治疗结合,可视化监测治疗期间的病灶变化情况,实现前列腺癌的精准治疗。


杜勇教授介绍道,177Lu具有合适的β射线能量(Emax=0.5 MeV,79.3%)和组织路径长度(平均长度0.16 mm,最大路径长度2 mm),可以有效辐射肿瘤病灶并引起细胞DNA断裂,对正常组织毒性较小;同时,177Lu在衰变过程中还会释放少量γ射线,可用于治疗后显像,更直观的评估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代谢情况16。因此,相较于传统放化疗方案,177Lu-PSMA-617具有精准靶向、杀伤力强且对正常组织损伤小等优势。鉴于177Lu-PSMA-617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求治疗开展单位具备核素治疗病房或核医学科专用治疗室,由专科医护人员按照严格的操作标准与流程进行药物的处理与给药,并在治疗前后严密监测患者体征,及时处理不良事件。在治疗结束后,参考国内监管部门对其他核素的要求,当距离患者1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30 μSv/h时可以解除隔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研究结果显示17177Lu-PSMA-617给药6h后,距患者体表1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3.4-25.3 μSv/h,平均为19.6(±3.8 )μSv/h。因此,从辐射安全的角度,患者一般在给药6h后即可离院18,在英国,患者往往在接受177Lu-PSMA-617治疗4h后即可离院。


杜勇教授认为,靶向PSMA的诊疗一体化是精准医学时代的一个经典范例,极大推动了前列腺癌精准诊疗的发展。期待未来泌尿外科、核医学科等相关科室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通力合作,深化共识,积极推动靶向PSMA诊疗一体化手段的广泛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总结


作为前列腺癌精准诊疗领域的新兴疗法,PSMA靶向RLT具备优秀的治疗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随着药物可及性的增加和治疗及管理流程的标准化发展,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将迎来长期生存的新希望。




参考文献

1. Sartor O, et al. N Engl J Med, 2021,385(12):1091-1103.

2. Chi KN, et al. Eur Urol. 2024;85(4):382-391.

3. Narayan V, et al Clin Genitourin Cancer. 2024 Dec;22(6):102188.

4. O. Sartor,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3) 34 (suppl_2): S1254-S1335.

5. FIZAZI K,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24, 35: S964-S965.

6. PSMAddition. ClinicalTrials.gov.

7. Eapen RS, et al. Eur Urol. 2024;85(3):217-226.

8. Kesch C.V., et al. EAU25 A0079.

9. van der Gaag S, et al. J Nucl Med. 2025 Mar 3;66(3):373-376.

10. Emmett L, et al. Lancet Oncol. 2024 May;25(5):563-571.

11. Louise Emmett, et al. JCO 43, 17-17(2025).

12. Shahneen S, et al. J Clin Oncol, 41 (16_suppl) (2023), p. 5005.

13. Sandhu S, et al. J Clin Oncol 2022; 40: 5017.

14. 前列腺癌PSMA PET显像操作中国专家共识[J] .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25, 45(1) : 35-40.

15. Hennrich U, et al. 2022 Oct 20;15(10):1292.

16. Ladrière T, et al. Pharmaceutics, 2023,15(4):1240.

17. LI H, et al. ACR 2024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24. 

18. 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2024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 2024, 34 (7): 702-714.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