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尽管CAR-T细胞疗法改变了复发/难治性B细胞
研究方法
这项由GETH-TC开展的回顾性多中心研究旨在分析2016-2023年间接受CAR-T治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25岁R/R B-ALL患者的结局(图1)。采用Kaplan Meier法评估总生存期(OS)、无白血病生存期(LFS)及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复发生存期(GRFS)。
图1
研究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12个中心的70例患者。83.8%患者接受Tisagenlecleucel治疗,5例使用CD19/CD22双靶点CAR-T。CAR-T适应症包括:≥2次复发(37.7%)、首次复发(21.7%)、移植后复发(20.3%)和难治性疾病(20.3%)。18例曾接受过allo-HSCT。
CAR-T后移植中位年龄为10.4岁(范围:1-22岁)。移植适应症包括:CAR-T后复发(26例)、早期B细胞恢复(12例)、CAR-T前高危因素(16例高肿瘤负荷,9例TP53突变),其余7例基于临床决策。
移植前91.4%患者(64例)微小残留病(MRD)为阴性。所有患者移植时体能状态(Lansky评分)≥70%。54.3%采用全身照射(TBI)预处理,58例使用外周血干细胞,半数移植为半相合供体。25.1%(18例)出现内皮损伤(以
复发率为24.3%(17例),中位复发时间7个月,其中5例经后续治疗存活。总死亡率31.4%(22例),主要死因为复发(17.1%,12例)和移植相关死亡率(TRM,11.4%,8例),2例死于其他并发症。中位随访23.7个月(2-83月)。2年OS为69.2%(95%CI:59.7-80.8),2年LFS为61.8%,2年GRFS为58.3%(图2)。
图2
研究结论
对于晚期疾病的儿童及青少年患者,CAR-T后行allo-HSCT安全可行。移植后复发仍是主要问题,需探索巩固治疗策略。本研究未发现特定高危复发亚组(可能与风险因素异质性有关)。对于存活患者,长期随访显示良好预后趋势。
专家点评
马军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在白血病治疗中一直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对高危或难治性患者。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如CAR-T)的兴起,HSCT的定位发生了转变,与CAR-T治疗的联合应用成为研究热点,二者优势互补,共同改善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上述研究聚焦CAR-T治疗后allo-HSCT在R/R B-ALL儿童及青少年中的应用,为这一高风险群体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结果显示,CAR-T桥接移植后2年OS达69.2%,且移植相关死亡率(11.4%)低于传统高危移植人群。这一结果充分证实了该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持。
目前,关于CAR-T治疗与allo-HSCT在R/R B-ALL患者中的先后顺序问题,国际上仍存在较大争议。但在我国,CAR-T治疗已取得显著进展。我国已批准一款CAR-T产品用于治疗R/R B-ALL成人患者,且已有300多例患者接受治疗。在相关的真实世界研究中,CAR-T治疗对儿童和年轻患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尤其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中,完全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显著提高。此外,对于高危患者,通过CAR-T治疗桥接allo-HSCT的策略,可使约一半的患者获得长期治愈。这一策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过去5年生存率不足10%的复发/难治性成人患者,如今5年生存率已提升至50%以上,为晚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中国的allo-HSCT数量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国内患者缺乏合适的兄弟姐妹供者,因此,半相合供者和无关供者的移植数量相对较多。随着血液病诊疗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移植中心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有众多医院能够开展allo-HSCT。
总之,HSCT在白血病治疗中的角色正从“终极手段”向“序贯整合”转变,其与CAR-T的联合应用标志着个体化治疗的新里程碑。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这种联合治疗策略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希望。
马军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白血病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专家组组长
白血病·淋巴瘤杂志 总编辑
原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主任委员
原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