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 |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的精神科药物干预
2025-03-28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 护- 患- 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全文发表于2025年5月《中国全科医学》。以下介绍该共识有关精神科药物使用的内容,更多信息请查看共识原文。


肿瘤患者心身障碍精神科药物使用及注意事项有哪些?


【推荐意见7】


肿瘤患者达到中重度以上心身障碍,尤其心理干预效果不佳,可予以精神科药物治疗。


针对肿瘤患者心身障碍的精神科药物使用主要参照普通人群的治疗方案,但需特别注意肿瘤及其治疗对患者骨髓抑制、肝肾功能等躯体方面的影响,并避免与肿瘤治疗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精神科药物应由精神科医师处方,使用种类、剂量和周期需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既往用药史和对药物的耐受性决定,并由专科医生评估确认。肿瘤科医生应了解常用的精神科药物,必要时提醒患者服药并进行多学科诊疗,以确保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疗效。


此外,药物治疗应尽可能与心理干预及整合性医学治疗结合使用,以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


表2 肿瘤患者心身障碍常用精神科药物

2025-03-28_151438.png


3.7.1 抗抑郁药


抗抑郁药目前已被广泛使用治疗肿瘤相关心身障碍,如抑郁、焦虑等。


其中,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包括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等。SSRIs类药物一般早餐后服用,其中艾司西酞普兰的初始剂量为5~10 mg/d,维持剂量为10~20 mg/d。氟西汀的初始剂量为10~20 mg/d,维持剂量为20~60 mg/d。帕罗西汀的初始剂量为10~20 mg/d,维持剂量为20~60 mg/d。舍曲林的初始剂量为25~50 mg/d,维持剂量为50~200 mg/d。西酞普兰的初始剂量为10~20 mg/d,维持剂量为20~40 mg/d。


SSRIs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抗胆碱能反应和性功能障碍等,其中艾司西酞普兰相对疗效、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更少。需要注意部分SSRIs存在与抗肿瘤药物相互作用,如氟西汀、帕罗西汀和高剂量舍曲林(超过150 mg/d)是CYP2D6 酶抑制剂,将影响他莫昔芬的代谢,从而影响抗肿瘤治疗疗效,选择时需慎重考虑。


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 药物包括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等,除了缓解肿瘤患者抑郁、焦虑,还能有效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潮热等躯体症状。文拉法辛的初始剂量为37.5~75.0 mg/d,维持剂量为75~225 mg/d,高血压慎用。度洛西汀的初始剂量为20~30 mg/d,维持剂量为60~120 mg/d, 同时需注意其作为中等CYP2D6酶抑制剂,在高剂量时也可能对他莫昔芬等通过CYP2D6代谢的药物产生影响,影响治疗效果。


其他抗抑郁药物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阿米替林,也可用于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初始剂量为6.25~12.5 mg/d,维持剂量为12.5~25.0 mg/d,同时有强镇静作用,但需注意抗胆碱能等药物不良反应。安非他酮,可用于改善癌症相关性疲乏,初始剂量为50~75 mg/d,维持剂量150~450 mg/d,禁用于癫痫伏硫西汀为新一代多模式抗抑郁药,对CYP450 酶无明显抑制作用或诱导作用,初始剂量为5~10 mg/d,维持剂量为10~20 mg/d。米氮平能促进食欲、止吐、改善睡眠,初始剂量为7.5~15.0 mg/d,维持剂量为15~45 mg/d。曲唑酮常用于伴焦虑或失眠的患者,初始剂量为25~50 mg/d,维持剂量为50~200 mg/d。托鲁地文拉法辛不经过CYP450酶代谢,药物相互作用风险低,初始剂量为40 mg/d,维持剂量为80~160 mg/d。


3.7.2 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肿瘤患者的焦虑症状,包括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丁螺环酮的初始剂量为10~15 mg/d,维持剂量为15~60 mg/d。坦度螺酮的初始剂量为20~30 mg/d,维持剂量为20~60 mg/d。


3.7.3 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䓬类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用于改善肿瘤患者的焦虑症状及睡眠问题。


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肿瘤患者治疗急性焦虑如惊恐发作,对恶心、失眠也有改善作用,可根据治疗目标选择相应使用剂量。包括奥沙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等。阿普唑仑:0.2~1.0 mg/次,每次最少间隔6 h。艾司唑仑:0.5~2.0 mg/次,每次最少间隔8 h。奥沙西泮:7.5~15.0 mg/次,每次最少间隔8 h。劳拉西泮:0.25~2.00 mg/次,每次最少间隔4 h。


苯二氮䓬类药物起效快、耐受性良好,可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总睡眠时间,但存在日间困倦、认知功能减退、停药戒断反应等,肺部肿瘤患者应注意呼吸抑制作用,老年患者应注意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尤其在联合阿片类药物使用时,上述风险可能显著增加,因此在该群体中应更谨慎应用。不建议长期、单一用药,建议存在焦虑抑郁症状时与抗抑郁药、抗焦虑药联合使用。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因半衰期短,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少,常用于治疗睡眠起始及睡眠维持困难。应个体化用药,小剂量起始,逐渐增加到有效剂量。右佐匹克隆剂量为1~3 mg/d,佐匹克隆剂量为3.75~7.50 mg/d,唑吡坦剂量为5~10 mg/d。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嗜睡、遗忘等,严重呼吸功能不全、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


3.7.4 抗精神病药


抗精神病药物除用于治疗肿瘤合并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外,也可用于谵妄、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抑郁以及严重焦虑和失眠等增效治疗。


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包括:阿立哌唑,初始剂量为2.5~5.0 mg/d,可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加至5~10 mg/d,临床可用于焦虑、抑郁、强迫的联合增效治疗。奥氮平初始剂量为2.5~5.0 mg/d,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可增加至5~10 mg/d,奥氮平除改善精神病性症状,还具有止吐、促进食欲和改善睡眠、焦虑的疗效。氟哌啶醇可用于谵妄,初始剂量为1~2 mg/次,2 次/d,最少间隔4 h给药,除口服外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喹硫平,初始剂量为12.5~25.0 mg/d,可根据病情、疗效和耐受性加至50~200 mg/d。


抗精神病药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体质量增加、代谢综合征、抗胆碱能反应、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等。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等在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使用时,需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尤其是QTc间期的变化,以预防潜在的心律失常风险。


文献索引:尹营营,赵宽,王彩莲,等.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全科医学,2025,28(15):1809-1822,1830.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4.057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