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述评 | 临床综述: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
2025-03-24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快感缺失(anhedonia)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被视为抑郁症的潜在内表型。加深对抑郁症快感缺失及其临床特征的了解有望改善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一项3月21日发表于Transl Psychiatry.(IF 5.8, Q1)的综述中,国内研究者针对抑郁症快感缺失的临床特征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该综述的第一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儿童心理科吴聪冲,通讯作者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陆邵佳。以下简要介绍该综述有关抑郁症快感缺失定义、评估、临床表现及治疗的内容。更多内容请查看原始文献,见文末文献索引。


————————


据估计,全球抑郁症患病率在过去三十年内增加了近64%,目前约有5%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症。鉴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异质性很高,业界特别重视基于症状细分抑郁症亚型。个体化精准医学的战略框架同样强调,进一步区分临床特征对于抑郁症患者的个体化诊疗至关重要。


快感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特征之一,已被证明与抑郁发作更严重、自杀倾向更强烈以及抗抑郁治疗反应不佳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没有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相比,存在快感缺失者在神经生物学特征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包括免疫炎症、代谢、脑结构及功能等。因此,快感缺失可能是具有独特临床及生物学特征的抑郁症潜在表型,需要在临床诊疗中给予更多关注。


定义和特征


快感缺失定义为“对过去享受的活动失去兴趣和/或体验快乐的能力”。这一概念由一名法国心理学家在1896年首次提出,指的是忧郁型抑郁(melancholia)患者躯体及精神愉悦感的完全丧失。DSM-III首次将快感缺失列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并将其明确定义为“对所有或几乎所有日常活动和娱乐失去兴趣或快感”。这一定义与DSM-5诊断标准相似。


与感觉或认知的其他特征不同,愉悦体验是由享乐性大脑回路产生的一种附加的享乐性表征。基于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不同视角,学界提出了多种针对快感缺失的概念化阐释。来自享乐系统的研究证据表明,奖赏加工包含三个阶段,即“想要”(wanting,追求奖赏的动机或激励的凸显性)、“喜爱”(liking,奖赏带来的实际愉悦感或享乐效应)和“学习”(learning,基于过往经验建立对未来奖赏的关联性、表征及预判),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愉悦周期的食欲期、消费期与饱足期。基于这一概念框架,快感缺失被定义为上述一个或多个环节的功能损害。该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契合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研究领域标准(RDoC)正效价系统的构成逻辑。


因此,快感缺失最初被定义为个体对愉悦性奖赏刺激的体验能力或兴趣的下降。目前学界大致将其分为两类,即期待性快感缺失(事先体验奖励事件愉悦感的能力下降)和消费性快感缺失(从活动中获得即时愉悦感的能力下降)。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可表现为多个维度的功能障碍——参与愉悦性活动的动机减弱,活动规划与启动能力受阻,对未来事件缺乏热情或期待;在各类活动中难以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社交及娱乐活动的愉悦感和发生频率显著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快感缺失并非稳定特质,其严重程度可能随疾病进程动态变化。该症状通常在抑郁发作的急性期最为显著,但也可能在康复期持续存在。


评估


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可使用多种方式评估,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或蒙哥马利-阿斯伯格抑郁量表(MADRS)中的相关条目,以及直接针对快感缺失的症状量表。


斯奈思-汉密尔顿快感量表(SHAPS)是最常见的快感缺失评价量表,包含14个自评条目,用于评估四个领域(兴趣和娱乐、社交活动、感官体验、饮食)的快感缺失,被视为评估抑郁症快感缺失的金标准。愉快情绪体验量表(TEPS)是一个包含18个条目的自评问卷,包括两个子量表,目的是区分期待性快感和消费性快感。多维度的快感缺失评定量表(DARS)是一个包含17个条目的自评问卷,可反映不同领域的爱好、社交活动、饮食、感官体验中的快感缺失。


此外,一些结合神经影像的行为学任务有助于识别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但更常用于研究而非临床。


临床表现


患病率


抑郁症患者存在快感缺失的比例通常很高,受研究人群及地域差异的影响而存在波动。既往研究显示,约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符合临床标准的快感缺失。尽管抑郁症的患病率呈现出女性高于男性的总体趋势,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存在性别差异。


快感缺失可发生于各年龄段的抑郁症患者,尤以青少年(13-18岁)和成人群体常见。青少年阶段抑郁发病率显著上升,快感缺失也很常见,发生率高达74%左右;成年期(18-55岁)患者中,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的研究提示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年龄偏大,但该结论受样本量的限制而需谨慎解读。


此外,童年创伤与快感缺失存在显著关联,情感剥夺可预测抑郁症患者快感缺失的严重程度及发展轨迹。年轻抑郁症患者中,特定类型的童年创伤与快感缺失的严重度显著相关,其中情感忽视与抑郁症快感缺失的相关性更强。Fan等发现,相较于无或低童年创伤暴露者,存在中重度童年创伤的抑郁症患者不仅状态性快感缺失(state anhedonia)更严重,特质性快感缺失(trait anhedonia)的特定类型及核心奖赏系统也受到了显著影响。


伴随症状


研究表明,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与不存在快感缺失者存在症状模式上的显著差异。早期文献报道称,相较于拥有正常快乐能力的患者,存在极端严重的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更年轻,抑郁及绝望程度更严重,但神经质水平更低。一项针对住院患者的纵向分析发现,患者体验愉悦的能力在其他抑郁症状改善之前未见提升,而睡眠障碍、体重减轻、疲乏等植物神经症状对于区分快感缺失和非快感缺失患者无显著意义。后续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快感缺失与其他抑郁症状的复杂关联,如精神运动性迟滞和严重的社会功能障碍,后者表现为社交退缩及社交损害的发生率更高、思维反刍及晨重暮轻的昼夜情绪波动。


研究已证实,快感缺失与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相关。例如,更严重的抑郁特异性快感缺失可预测更长的入睡潜伏期(SOL)、更短的自我报告总睡眠时间(TST)及更差的睡眠质量(SQ)。此外,睡眠质量低下、睡眠时长缩短及入睡后觉醒次数增加与对奖赏的预期反应和对满足感的反应的减退显著相关,而入睡潜伏期延长和睡眠效率下降仅与对满足感的反应的减退相关。类似发现在睡眠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中得到证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进入共病状态。


作为抑郁症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重要致病因素,认知损害贯穿病程始终,阻碍抑郁症的完全缓解。证据显示,抑郁症患者的认知损害与快感缺失密切相关,且存在交互作用。例如,快感缺失是忧郁型抑郁的核心症状之一;相较于非忧郁型患者,忧郁型患者的执行控制能力受损更重,且认知功能测试的结果在控制抑郁严重度因素后仍然更差。抑郁症患者自我报告的认知损害程度与快感缺失显著相关,控制抑郁严重度因素后仍然如此,表明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更有可能存在认知损害。相比于首发抑郁症患者,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同时存在更广泛的认知损害和快感缺失,且首发和复发患者的认知损害均与快感缺失的多个维度显著相关。


自杀意念


快感缺失患者的自杀风险近年来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快感缺失与心境障碍患者的自杀倾向密切相关。横断面研究显示,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中有71%存在自杀意念,且快感缺失的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念量表评分呈正相关。针对954名心境障碍患者的随访发现,包括快感缺失在内的9个临床特征可以预测一年后的自杀事件,而快感缺失被视为自杀未遂者的特质标记。


快感缺失对于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预测价值尤为突出。证据显示,住院抑郁症患者基线及研究终点时的快感缺失严重度均与自杀意念的严重度呈显著正相关,快感缺失的纵向改变可预测自杀风险的变化;改善快感缺失可有效减少自杀风险;存在自杀意念患者的快感缺失程度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效应量中等,且这一关联在控制抑郁及精神障碍因素后仍然存在,提示快感缺失是自杀意念的独立预测因子;基线快感缺失评分高可显著增加持续轻度(RRR=1.20)及缓慢下降型自杀意念轨迹(RRR=1.54)的风险,提示针对快感缺失的干预是预防自杀的核心环节。


治疗


研究表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抑郁症快感缺失的改善作用有限,且大多数抗抑郁药针对快感缺失的疗效与其他抑郁症状缺乏明显的共线性。系统综述表明,一些新型抗抑郁药,如伏硫西汀、阿戈美拉汀和氯胺酮,似乎对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更有效。


心理治疗在抑郁症的治疗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认知行为治疗(CBT)与行为激活疗法(BA)仅能部分减轻快感缺失,且这一症状在随访阶段未见进一步改善;此外,快感缺失的改善程度显著不及其他抑郁症状,而基线更严重的快感缺失症状可预测更差的总体治疗效果。先导性随机对照研究显示,新型强化抑郁疗法(augmented depression therapy, ADepT)针对快感缺失的疗效优于CBT,但仍需多中心实效性试验进一步验证。


基于神经影像学特征,神经调节干预(即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NIBS)为快感缺失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一项纳入12项研究的系统综述指出,NIBS对快感缺失具有大效应量的改善作用。Kong等研究证实,作用于左背外侧前额叶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快感缺失,有望成为辅助治疗手段。


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被广泛视为一种新颖、有潜力、个体化的抑郁症治疗方法,近年来已成为热门话题。然而,益生菌在抑郁症亚型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动物研究表明,瑞士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开菲尔乳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及短双歧杆菌等菌株可以增加抑郁啮齿类动物模型对蔗糖的偏好,提示其改善快感缺失的可能性,但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证据支持。


转归及预后


证据表明,快感缺失是抑郁症最常见的残留症状之一,会导致患者对治疗有效性的体验不足,进一步降低治疗依从性,增加抑郁复发的风险。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或可预测成年期的抑郁风险;尤为重要的是,部分青少年患者持续存在快感缺失,直至出院时仍无显著改善。Gabbay等发现,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只有快感缺失最严重的亚组表现出更高的抑郁严重度、更频繁的抑郁发作、更长的病程及更高的自杀风险评分,提示其与不良转归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证实,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与疾病的慢性化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并被视为难治性的潜在驱动因素;伴快感缺失者对某些抗抑郁治疗反应更差。证据显示,快感缺失与抑郁症患者社会心理功能障碍的持续存在高度相关;作者提出,快感缺失和症状治愈都是抑郁症患者社会心理功能的最强预测因子。系统综述显示,伴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更容易出现更差的预后,包括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的损害,提示快感缺失或可作为抑郁症防治的重要预测因素和靶点。


这些证据共同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快感缺失与更差的病程及治疗转归相关;作为一种抑郁亚型,快感缺失增加了临床决策的复杂性。


结论


快感缺失在抑郁症患者中很常见,与其他临床症状密切相关,更是自杀行为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控制了抑郁症状因素,快感缺失仍可独立预测自杀意念的持续存在。相较于无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伴快感缺失者表现出更高的炎症因子水平、代谢功能异常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过度代谢;脑影像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皮质下及皮质多个脑区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初步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与快感缺失存在关联,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深入探索。存在快感缺失的抑郁症患者预后更差,与难治性高度相关;一些SSRIs针对抑郁症快感缺失疗效有限,而心理干预、物理治疗及益生菌调控等新兴疗法则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在价值。


文献索引:Wu C, Mu Q, Gao W, Lu 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hedonia in depression: a review from a clinically oriented perspective. Transl Psychiatry. 2025 Mar 21;15(1):90. doi: 10.1038/s41398-025-03310-w. PMID: 4011885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