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POST-ASCO GI | 黄镜教授:从“冷肿瘤”到“香饽饽”,共观食管癌诊疗的跨时代变革
2025-03-18 来源:医脉通消化系统肿瘤
关键词: 食管癌

2025 POST-ASCO GI暨第二届肿瘤基础与转化研究论坛于近期正式召开,大会聚焦消化肿瘤领域,在梳理2025 ASCO GI亮点研究的同时,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领域内的新思考与新突破。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黄镜教授,为我们介绍ASCO GI上食管癌领域的进展,并剖析食管癌内科诊疗的发展变革。



Q1:本次论坛会议上,您报告了2025年ASCO GI会议中食管癌领域的研究进展,请问今年ASCO GI会议上食管癌领域的哪些研究最令您印象深刻?


黄镜教授 :

今年美国ASCO GI年会在食管癌领域呈现了多项值得关注的研究进展。首先,韩泳涛教授团队针对可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开展的随机III期研究公布的中期结果引发了热议。该研究将患者分为三组:同步放化疗组、化疗联合免疫组(化免组)、以及化免联合放疗组。中期分析显示,化免联合放疗组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达60%,明显高于单纯化免组(13%)和传统同步放化疗组(47.3%)。值得注意的是,单纯化免组的pCR率低于既往同类研究,这可能与研究入组标准和化疗方案的差异有关。


另外,关于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鳞癌中的优化探索已成为热点。JCOG1109研究对比三种术前方案发现,新辅助三药联合化疗方案的生存获益显著优于两药化疗,二药化疗不差于同步放化疗。这就提示临床可考虑用优选的三药联合化疗方案替代二药化疗、及传统同步放化疗。这就与韩泳涛教授的研究形成了呼应——优选全身抗肿瘤药物的联合方案是否可以实现新辅助治疗中的放疗豁免?期待更多研究数据的公布可以为这一问题提供更好的解答。


此外,多项II期研究如SHR-1701联合放化疗和阿德贝利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探索,进一步证实化疗药物的选择、剂量强度和周期数、及加放疗均显著影响pCR率,提示新辅助治疗需要更为精细化的方案设计。


而在晚期食管癌领域,近期的进展相对有限。尽管有一项双抗联合化疗的II期研究报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双靶点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化疗的II期研究报道数据更新,以及RATIONALE 306研究三年随访数据更新等,但突破性新靶点的探索结果仍显匮乏。本次ASCO GI会议报告食管鳞癌的研究热点在于聚焦于围手术期治疗优化,特别是免疫时代下新辅助治疗模式的革新,这些探索或将重塑食管癌临床实践格局。


Q2:食管鳞癌是高发于我国的特色瘤种,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您所在的中心针对食管鳞癌进行了哪些探索与突破?


黄镜教授 :

食管癌的药物治疗主要有免疫治疗、化疗及靶向治疗三类药物组成。我们中心在食管癌药物治疗领域在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做出了牵头全国的多项临床研究,也改变了晚期食管癌治疗的模式。目前免疫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食管癌一线的标准治疗,其中我们中心牵头开展的3期临床ASTRUM-007研究在晚期食管癌一线治疗获得成功,为此助力一线治疗方案的新选择。


在靶向治疗领域仍需更多深入探索,抗血管生成治疗是食管癌靶向治疗领域的探究热点。我们中心牵头开展了针对食管鳞癌的、全球第一个抗血管靶向治疗前瞻性探索: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应用于晚期食管鳞癌二线和后线治疗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研究终点PFS的显著延长,但遗憾的是未见OS的显著改善。此外,我们中心率先完成抗血管靶向药阿帕替尼联合PD-1单抗卡瑞利珠和化疗的探索,以及一线卡度尼利单抗联合化疗的探索,均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此外,针对EGFR这一靶点,我们中心探索了HLX07单药在食管鳞癌后线治疗中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在研究纳入的20例患者中,2例患者实现完全缓解(CR),其中1例患者的CR时间已经超过2年,获益情况令人振奋。


目前,针对食管癌的EGFR这一靶点,国内外研发人员的热情越来越高,西妥昔单抗在头颈鳞癌的获批经验,也为食管鳞癌靶向治疗提供了跨癌种借鉴。另外Nectin-4等新靶点的探索也正在积极进行中,这些突破提示食管癌治疗正走向分层精准研究模式——通过生物标志物筛选优势人群,结合免疫、靶向与化疗的协同作用,为不同分期的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从"不可治"到"长期生存"的跨越。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318091255.jp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