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期皮肤和毛发的改变以及干预措施
2025-03-13 来源:皮肤科学通报
关键词: 绝经期 皮肤和毛发

作者:胡慰任,孔嵘,刘建伟,袁超,安利(上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利公司科学创新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1引言


绝经期是指“除使用激素避孕或无子宫的女性外,年龄>45岁且至少12个月未行经女性”[1] ,无需检查即可确诊。目前认为绝经期大多发生在45~55岁,其平均年龄51.5岁。绝经期早期可观察到卵泡刺激素(FSH)上升,以及后续黄体生成素(LH)升高[2 ] 。女性一生中有30%时间处于绝经期,如果可以早期发现相关迹象,及时纠正机体相关问题,这对于女性整体健康有重要临床价值。目前绝经期对心血管系统、骨密度和乳腺组织等影响,相关研究和阐述非常多,但在皮肤和毛发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综述整理了绝经期对于皮肤、毛发的影响,以及可能相关的皮肤科疾病发生,并且从相关干预手段进行阐述,期望对相关研究领域有更多有效且安全的治疗干预靶点。


2绝经期皮肤改变


绝经期持续的低雌激素状态会明显影响皮肤的结构和功能,在更年期门诊中,高达64%就诊患者主诉存在皮肤问题[3] 。雌激素早期由卵巢生产,后期基本都是外围组织生产[4] ,雌激素受体(ER)遍布全身皮肤,其中面部、生殖器区域和腿部的密度最高,而ER-β主要存在于皮肤中,循环雌激素的减少与ER表达下降有关。

雌激素对皮肤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其水平在女性20多岁中后期达到峰值,并在绝经后开始继续逐步下降[4] 。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进入更年期后,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显著下降。其中,中国女性进入更年期的平均年龄约为45~55岁,见图1。


绝经期皮肤结构从整体外观到表皮以及真皮都会发生相当程度的变化。

1741849366726059.jpg


2.1表皮和皮脂腺


目前相关研究并未完全阐明雌激素对表皮的相关作用。雌激素和孕酮两种激素联合替代疗法(HRT)对于皮脂分泌和皮肤表面脂质的增加有确定的正面效应[5] 。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局部外用雌激素反而导致皮脂腺数量和大小减少,皮脂水平降低。


2.2胶原蛋白和皮肤厚度


随着年龄增长,真皮层有逐渐变薄趋势,临床表现为易出现瘀伤和撕裂。既往研究表明:皮肤厚度受激素影响很大,尤其是胶原蛋白的流失与绝经的关系比与正常衰老更为显著。研究表明,皮肤胶原蛋白水平的下降在绝经后立即呈现出加速的方式,导致皮肤随后变得更加薄。在绝经后头五年内,大约30%的皮肤胶原流失,并且在接下来的20年内,绝经后妇女的胶原平均每年减少2.1%[6] 。很多学者研究了激素替代疗法(HRT)方案对绝经后妇女的影响。应用皮肤超声检查发现:绝经后妇女使用雌二醇凝胶贴剂可导致皮肤厚度增加7%~15%,而使用口服和透皮HRT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了1.8%~5.1%。有研究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发现,经过6个月的雌二醇戊酸酯和环丙孕酮乙酸酯的局部治疗后,真皮中的胶原纤维增加了6.49%。也有研究证实:皮肤外用雌激素可以促进胶原蛋白生成[7] 。


2.3皮肤干燥


真皮内含有亲水性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s)可以帮助真皮中水分的维持。糖胺聚糖具有负离子电荷,除了维持水分,还有助于保持皮肤的物理结构,防止皮肤被压缩[8] 。随着年龄增长,糖胺聚糖减少,皮肤出现干燥,甚至形成皱纹或出现萎缩。研究表明,使用激素替代疗法(HRT)的绝经后妇女比对照更少出现皮肤干燥[9] 。透皮雌激素疗法可以显著增加角质层的持水能力,降低经表皮水分失水率(TEWL),表明雌激素在角质层皮肤屏障功能中也能发挥正向作用[10] 。从机制上看,雌激素可能通过增加透明质酸合成,间接提高真皮的持水能力,增强真皮的吸湿特性。相关研究已经证实了激素在皮肤保湿中的作用,尤其是雌激素疗法后糖胺聚糖显著增加[8] 。


2.4皮肤弹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张力丧失,面部的皱纹逐步加重[7] 。研究者观察到:处于早期绝经的女性其真皮中的弹性纤维开始加速退化。组织学研究可以

观察到弹性纤维的退行性变化,包括囊状空间合并成腔隙、周边纤维破碎、颗粒状退化以及纤维分裂成束。这些变化在比这些早期绝经的女性年龄大20岁的人群中会相当显著。这表明雌激素缺乏与弹性纤维的变化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绝经后妇女使用雌三醇软膏,皮肤弹性纤维发生变化:乳头状真皮层中弹性纤维增厚,且其有序排列更好,数量也略有增加[11] 。很多研究也直接观察到雌激素能够增加绝经后妇女前臂皮肤的弹性[12] 。


2.5皮肤色素沉积


雌激素影响和调节皮肤色素沉着,例如服用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的可能更容易出现皮肤色素沉着。更年期的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会降低与雌激素相关的色素沉着风险。与此相反,接受HRT的女性可能由于雌激素的重新引入而经历皮肤色素沉着的变化,HRT可能会导致色素沉着增加或加重现有的色素沉着问题[13] 。


3绝经期毛发改变


绝经期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对毛发健康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面将系统分析讨论绝经期激素变化及其对毛发的影响、绝经期两种主要脱发类型、面部多毛症的临床表现。


3.1绝经期激素变化对毛发的作用


女性在不同生理阶段经历的激素变化对毛发有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头皮毛发的表现上。


3.1.1雄激素雄激素与毛囊中真皮乳头细胞内的受体结合,对面部、腋下和胸部毛发有促进作用,但抑制头皮毛发的生长。睾酮可在头皮经5α-还原酶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二氢睾酮(DHT)。DHT与毛囊受体结合,激活信号通路,导致毛囊萎缩和生长期缩短,引起脱发[14] 。绝经后女性可能经历相对雄激素过多的状态,从而导致脱发加剧或面部多毛。


3.1.2雌激素雌二醇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调控生长因子表达,显著改变毛囊的生长周期,并影响芳香化酶的活性,后者负责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从而缩短毛发的生长期,抑制毛囊角质细胞增殖。这解释了在绝经期雌激素下降时,头发生长和厚度减少、稀疏现象加重的原因[15] 。


3.1.3孕酮孕酮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抑制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减少雄激素合成,从而促进毛囊生长和发育,维持毛发的周期性更新。绝经期孕酮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多毛症或脱发[16] 。

3.1.4其他激素的作用绝经期雌激素下降可能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风险[17] 。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新陈代谢减缓,影响头皮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导致毛发脆弱和脱落。黄体生成素(LH)的改变会影响血清皮质醇的代谢水平[18] 。在压力增加的情况下,皮质醇水平升高可能加剧毛发脱落,尤其是斑秃。


3.2绝经期毛发的异常表现


绝经期女性通常会经历头发生长速率和密度的显著减少,常见的脱发类型主要包括前额纤维化性脱发(FFA)和女性型脱发(FPHL),这与雌激素在头发生长中的关键调节作用密切相关。此外,由于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的失衡,部分女性还可能出现面部多毛症。


3.2.1前额纤维化性脱发(frontal fibrosing alopecia,FFA)是一种常见于绝经后女性的炎症性原发性瘢痕性脱发,其特征在于免疫介导的毛囊破坏,导致前额和颞部头发及眉毛逐渐脱落,通常伴有体毛丧失。尽管FFA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其在绝经后妇女中的高发性及其与女性型脱发的共存现象,提示性类固醇激素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虽然抗雄激素治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激素与FFA的内在联系仍需进一步探讨,一项研究显示,激素水平变化不显著的绝经前女性FFA患者,其雌激素替代疗法疗效有限[19] 。


3.2.2女性型脱发(female pattern hair loss,FPHL)也称为女性雄激素性脱发,是成年女性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FPHL的发病与遗传、环境、激素和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绝经期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的降低可能是FPHL的一个重要诱因[20] 。尽管在另一项研究中未见显著的雄激素水平升高,但患者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内分泌失调,如肾上腺和垂体功能的变化。有研究指出,在部分FPHL患者中,游离睾酮水平升高,但其与脱发严重程度之间未见显著关联[21] 。总体来看,雌激素水平的降低与FPHL之间存在关联,而绝经期导致的其他激素变化也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

作用。


3.2.3面部多毛症面部多毛症通常表现为面部、上唇或颊部等部位出现过多的粗黑毛发,有时甚至会发展到胸部、小腿等其他部位[22] 。这种病症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这些变化通常与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异常升高有关。在绝经期,由于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增加了皮肤和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从而促发部分女性出现多毛症状。然而,并非所有绝经期女性都会经历这一症状,其出现可能还与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有关[23] 。


4对于绝经期皮肤和毛发的干预措施


在治疗绝经后常见的皮肤病和毛发问题时,已有一系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一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升患者的自我形象和生活满意度。


4.1绝经后常见皮肤病及治疗


绝经后女性的皮肤变化和相关病症不仅影响到外观,还对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以下是绝经后女性中常见的皮肤病及其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详细探讨。


4.1.1潮红


是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75%的围绝经期和绝经期女性会经历潮红症状,雌激素疗法在缓解潮红症状方面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潮红不仅仅是皮肤表面发红,还伴随有突发的灼热感,可能影响女性的日常生活,这种症状由真皮和皮下血管扩张引起,可能源于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外周血管控制失调[24] 。有研究指出,生物同质激素疗法通过模拟生理周期中的激素水平,从而更有效地缓解潮热等更年期症状,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24] 。


4.1.2干燥症、瘙痒和皮炎


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绝经期女性往往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以及皮炎发作频繁。这类皮肤问题的核心原因是皮肤屏障功能的减弱,主要表现为经表皮水分流失(TEWL)的增加[25] 。TEWL的增加会导致皮肤变得更加干燥,进而引发瘙痒和炎症反应,增加湿疹或皮炎的发生率。除雌激素替代疗法(HRT)外,一般护理措施也有帮助,例如:每天至少使用一次低p H润肤剂、修剪指甲、使用加湿器、缩短洗澡时间、避免使用刺激性物质(如肥皂)[3] 。


4.1.3痤疮


在绝经期女性中较常见,这种现象主要与雌激素和雄激素之间的激素失衡有关。通常表现为开放性和闭合性粉刺、丘疹、脓疱和炎性结节[26]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具体评估一下痤疮的严重程度,可以外用治疗,如含有过氧化苯甲酰或水杨酸的产品外用,也可以按照痤疮严重程度的增加,酌情增加口服药物,如抗雄激素疗法,口服螺内酯异维A酸[26] 。


4.1.4更年期角化症


是一种与绝经期相关的皮肤病,主要影响掌跖部位,尤其是足部。通常表现为掌跖部位的角质层增厚和皮肤裂口。由于这种病症与绝经期的激素变化密切相关,主要的治疗方案包括外用0.05%雌二醇、25%~40%尿素霜等。[2,27]


4.1.5色素沉着


绝经后女性常见的色素沉着问题主要表现为黄褐斑。黄褐斑的形成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这种皮肤病通常在妊娠期或使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中更为常见。尽管黄褐斑通常与绝经期无直接关联,但在一些接受激素替代疗法的绝经后女性中,黄褐斑可能会出现或加重。研究表明,点阵激光联合左旋维生素C治疗更年期女性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面部状况,减少不良反应,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28] 。


4.2改善毛发的治疗及干预措施


针对前额纤维化性脱发、女性型脱发和多毛症的治疗方法,目前有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案已被证明有效。


4.2.1前额纤维化性脱发的治疗药物


治疗方面,羟氯喹甲泼尼龙在治疗前额纤维化性脱发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一项研究中,患者接受了口服羟氯喹、甲泼尼龙的治疗,外用卤米松或0.1%他克莫司乳膏,结果显示其发际线后退速度减慢或停止[29] 。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在有活跃炎症的FFA患者中显示出一定疗效。此外,口服四环素吡格列酮米诺地尔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疗效。

非药物治疗方面,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病情稳定的患者,毛发移植是有效方法。准分子激光治疗和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治疗也显示出一定疗效[30] 。


4.2.2女性型脱发的治疗


根据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使用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FPHL的患者,在6个月的治疗后,有效率为53.44%,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另一项研究中,达英35联合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的试验组在12周后的有效率为70.91%,高于单独使用2%米诺地尔的对照组的43.64%[31 ] 。这些数据表明,2%米诺地尔溶液在治疗FPHL时具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更有效。非药物治疗方面,心理辅导和化妆品遮盖可帮助应对心理压力和外观问题,毛发移植可用于改善外观并提高自信心。


4.2.3面部多毛症的治疗药物


治疗方面,面部多毛症可通过口服抗雄激素药物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也可通过使用涂抹类药物,比如用13.9%的盐酸依氟鸟氨酸乳膏(eflornithine hydrochloride),一种面部局部使用的毛发生长抑制剂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激光脱毛等非药物治疗通过选择性破坏毛囊减少毛发生长,对皮肤影响小,且操作简便。


5结论


综上所述,绝经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特别是雌激素的下降,导致了一系列皮肤与毛发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皮肤方面,低雌激素状态引发了皮肤干燥、弹性减弱以及色素沉着等变化,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女性的外观,也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毛发方面,前额纤维化性脱发、女性型脱发以及面部多毛症成为困扰绝经期女性的主要问题。这些症状与激素水平变化紧密相关,尤其是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的失衡。针对上述变化,现有多种干预措施可供选择,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式。药物治疗涉及激素替代疗法、抗雄激素药物等,而非药物治疗则涵盖心理辅导、激光治疗及日常皮肤护理等。这些干预措施不仅可以改善绝经期女性的皮肤与毛发问题,还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更好地服务于绝经期女性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略。


来源:皮肤科学通报2024年12月第41卷第6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