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J:2024年缺血性心脏病领域TOP10研究
2025-03-03 来源:医咖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脏病

来源:医咖会


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HD)是全球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2025年2月25日,《欧洲心脏杂志》(EHJ;IF=37.6)发表了一项研究,总结了2024年该领域的十大重要研究进展。这些研究涵盖了从诊断、风险分层到治疗规划的多个方面,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支持。


1.png

 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f078/8041829


2.png

图. 2024年缺血性心脏病领域TOP10论文


急性与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长期以来,慢性稳定型心肌缺血的分类存在多种术语,如“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CAD)、“稳定型缺血性心脏病”、“慢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最近的“慢性冠脉疾病”等。这些术语的多样性导致了临床实践中的混淆。


2024年,研究者提出了一种新的二元分类法,将心肌缺血分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和“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这一分类不仅涵盖了冠脉阻塞性病变,还包括微血管功能障碍、血管痉挛等非阻塞性病变,有助于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1]


β受体阻滞剂在心梗(MI)后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曾是发生心梗后的标准治疗,但2024年的两项重要研究(REDUCE-AMI和ABYSS试验)对这一传统提出了挑战。


1. REDUCE-AMI试验


在开放标签REDUCE-AMI试验中,5020名M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接受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长期治疗或不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3.5年时,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未显著降低死亡或再梗死的风险(使用 vs. 不使用:7.9% vs. 8.3%;95%CI 0.79-1.16;P=0.64)[2]


2. ABYSS试验


在开放标签ABYSS试验中,3698名既往MI和LVEF≥40%的患者被随机分配至中断或继续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3年时,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未显著改善死亡、心梗、卒中和心血管住院的复合终点(使用 vs. 不使用:23.8% vs. 21.1%;95%CI 1.01-1.33;P=0.44)[3]


因此,对于没有明显心衰或左室功能受损的患者,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必要性值得重新评估。


心梗后SGLT2抑制剂的应用


SGLT2抑制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心血管获益已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其在急性心梗患者中的效果尚不明确。2024年发表的EMPACT-MI试验旨在评估恩格列净(一种SGLT2抑制剂)对有心衰风险的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


试验纳入了3260名心梗患者,这些患者在入院后14天内被随机分配到恩格列净(10 mg每日一次)组或安慰剂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治疗。研究的主要终点是心衰住院或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随访18个月。结果显示,恩格列净组和安慰剂组在主要终点上没有显著差异(恩格列净组 vs. 安慰剂组:8.2% vs. 9.1%;95%CI 0.76–1.06;P=0.21)[4]


非血流限制性易损斑块的支架植入


PREVENT试验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为具有高风险易损斑块但无血流限制性狭窄(FFR>0.8)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预防性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组或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组。


经过2年的随访,预防性PCI组的心血管事件显著减少,主要是由于缺血驱动的靶血管心梗、靶血管血运重建和不稳定/进展性心绞痛住院的减少。然而,两组在心血管死亡和心梗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尚不能支持广泛采用预防性PCI治疗“易损斑块”[5]


冠状窦减压器治疗难治性心绞痛


ORBITA-COSMIC试验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纳入了51名因晚期冠状动脉疾病(CAD)导致难治性心绞痛的患者,旨在评估冠状窦减压器(CSR)在难治性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结果显示,虽然CSR未能改善缺血区段的跨壁心肌灌注,但与难治性心绞痛相比,它显著减少了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OR=1.40,95%CI 1.08-1.83;获益概率=99.4%)[6]


定量CT血管造影在冠脉疾病风险预测和治疗规划中的应用


2024年发表的ORFAN研究和ISCHEMIA试验的后续分析探讨了定量CT血管造影(CCTA)在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风险预测和治疗规划中的潜在价值。这些研究通过引入新的影像学标志物和人工智能(AI)技术,进一步提升了CCTA在临床中的应用。


1. ORFAN研究


炎症是冠脉粥样硬化进展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驱动因素,但除了使用C反应蛋白等非特异性标志物外,没有简单的方法来评估。ORFAN研究纳入了40,091名患者(其中81%患有非阻塞性CAD),评估脂肪衰减指数(FAI)和AI风险评分在心血管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结果显示,FAI升高可明显预示非阻塞性CAD患者心脏死亡率和MACE的增加,其危险性随着显示FAI升高的冠脉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CCTA应用的增加,放射性炎症生物标志物有可能改善风险分层,尤其是非阻塞性CAD患者的风险分层,从而为更多降脂或抗炎疗法的使用提供依据[7]


2. ISCHEMIA试验的后续分析


ISCHEMIA试验的后续分析对3711名患者的CCTA数据进行了动脉粥样硬化成像-定量CT(AI-QCT)分析,评估了斑块体积、组成和分布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中位随访3.3年。


结果显示,总斑块体积是与心血管死亡或心梗复合终点最强相关的AI-QCT变量。尽管AI-QCT在短期内(6个月、2年和4年)的预测价值有限,但其在识别高风险患者方面提供了额外的预后信息[8]


3. FAST-TRACK CABG研究


FAST-TRACK CABG研究评估了仅依靠CCTA数据进行冠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的可行性。研究纳入了114名左主干和多支冠脉疾病患者,这些患者根据之前的侵入性冠脉造影(ICA),选择进行手术血运重建。


结果显示,CCTA与传统的ICA在手术规划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99.1%),30天后的移植物通畅性极好(92.6%)。未来,CCTA可能实现完全无创的解剖和功能评估,以指导手术血运重建[9]


运动心电图(ECG)的复兴


运动ECG在诊断心肌缺血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近年来逐渐被其他影像学技术取代。2024年一项小型研究表明,运动ECG在特定患者群体中仍可能具有诊断价值,尤其是在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ANOCA)患者中。


该研究纳入102名患有心绞痛但冠脉造影显示为ANOCA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了运动ECG测试,并通过侵入性检查评估了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结果显示,32名患者在运动ECG中显示出缺血性改变,这些患者均通过侵入性检查证实存在CMD[10]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