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作为人体的“化工厂”,承担着500多种合成与代谢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当肝脏出现严重问题,发展到终末期时,
近年来,肝类器官的研究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新方向,而近期一项发表于Mater Today Bio的研究3D bioprinting lobule-like hepatorganoids with induced vascularization for orthotopic implantation为该领域带来了重大突破。
肝类器官有望解决肝脏供体不足的困境,它不仅能模拟肝脏的部分功能,还可借助生物制造技术实现标准化、工业化生产,降低治疗成本。在肝类器官的研究中,血管化是影响其功能和存活的关键因素。因为充足的血管网络能够为类器官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但目前,实现血管化肝类器官的原位移植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生物制造精度难以满足构建微毛细血管网络的需求,血管化功能材料有待优化,关键分子机制也尚不明确。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团队开展了深入研究。他们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以GelMA水凝胶为基础,成功制备出小叶状肝类器官,并进一步构建了血管化的小叶状肝类器官(VLH)。
在体外实验中,小叶状肝类器官表现优异。其缺氧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结构的类器官,这意味着细胞能获得更充足的氧气,为维持正常功能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功能方面,小叶状肝类器官的白蛋白和
对于血管化的小叶状肝类器官VLH,研究发现其体内表现出色。RNA测序结果显示,VLH中GAS6/AXL和LAMB3/ITGA3信号通路显著上调,这两条信号通路在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原位移植实验中,VLH的优势十分明显。与其他类型的肝类器官相比,VLH在体内的存活时间更长。血清学指标显示,其血清标志物水平升高,表明VLH在体内能够有效维持功能。组织学分析也发现,VLH移植后的血管化程度更高,丰富的血管网络为类器官提供了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力地保障了类器官的正常功能。
这项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创新性地实现了3D打印小叶状肝类器官,并成功诱导血管化和进行原位移植。同时,揭示了促进血管化和维持功能活性的关键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和慢性肝损伤、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足等肝脏疾病提供了全新的策略和方向。
相信在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下,这一成果将逐步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为广大肝脏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推动肝脏疾病治疗领域迈向新的高度。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基于这一成果的深入研究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Yan J, Ye Z, Lu Y, et al. 3D bioprinting lobule-like hepatorganoids with induced vascularization for orthotopic implantation. Mater Today Bio. 2025;31:101515. Published 2025 Jan 22. doi:10.1016/j.mtbio.2025.101515
来源:生物谷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